澳门威斯尼斯人4494

澳门威斯尼斯人4494

集换式卡牌 | 223人在玩 | 大小:23.35M | 版本号:V7.31.97

更新时间:2024-04-26 18:53:04

  • 简介
  • 版本
  • 资讯
  • 评论

    每经记者:林姿辰 每经编辑:陈俊杰

    近期,中国国家癌症中心(NCC)公布了2022年中国新发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最新预估数据,预计国内新增癌症病例和癌症死亡病例约为482.47万例和257.42万例,较往年均有所增加。

    其中,结直肠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约为51.71万人和24万人,在男性和女性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排名第二、第四,死亡率排名第四、第二,对国民健康构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结直肠癌具有明确的癌前病变和成熟的检测、去除手段,曾被视为第二个有望被人类“消除”的癌症,但国内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以每年2%—3%的速度递增,且患病人群愈发年轻化。

    4月18日,中国医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刘骞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他表示超过95%的结直肠癌完全可以通过早检避免。


    具备被人类“清除”的可能,但早期就诊率仍不足15%

    尽管结直肠癌与宫颈癌不同,目前没有可用于预防用途的疫苗,但它的癌前病变明确,检测和去除手段相对简单且成本较低,被业内视作第二个有望被人类消除的癌症。

    刘骞表示,结直肠癌的发展过程通常是由良性的腺瘤息肉开始,经历长时间的生长和变化,最终可能恶变为癌症。如果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肠镜等检测手段及时发现并进行干预,就有可能终止癌变过程。

    其中,有两个数据值得关注:一是从良性病变到癌变,通常需要8到15年的时间;二是业内曾认为约80%的结直肠癌是由腺瘤息肉和其他炎症性肠道疾病恶变而来,但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目前认为95%以上的结直肠癌都是由明确的癌前病变发展而来。

    刘骞表示,在中国,结直肠癌的诊断现状以进展期病例为主,大多数患者是在出现明显症状后才寻求医疗帮助,通过体检筛查发现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比例相对较低。近年来,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通过有创或无创筛查发现问题并主动就医的患者比例逐渐上升,但仍低于15%。

    这与国内早筛渗透率较低直接相关。目前,肠镜成为筛查结直肠癌的“金标准”,优势在于直观观察、即时活检和治疗操作。具体来说,借助肠镜,医生可以在直视下观察肠道,使用特殊染色和背景照明等手段,使微小病变清晰可见;肠镜检查中可以即时进行活检和病理分析,也可以进行病变的切除、剥离等操作。

    不过,由于部分人群对于肠镜仍有抵触心理,非侵入性筛查手段如便潜血检查、粪便DNA检测和甲基化检测产品也在不断发展。刘骞提出,对于对肠镜检查有恐惧或因身体原因不适合进行肠镜检查的人群,可以先使用非侵入性筛查产品作为初筛,如果初筛结果提示可能存在问题,再进行肠镜检查,这是一种稳妥的筛查策略。

    但需要提醒的是,虽然粪便检测完全无创、使用便捷,且其灵敏度和特异度正在不断提升,但目前还不能完全替代肠镜检查;而且由于无法获取病理组织,粪便检测无法进行病理分析、开展治疗。


    早期结直肠癌可直接肠镜切除,晚期治疗效果仍待提高

    与其他恶性肿瘤类似,罹患结直肠癌的多数患者都是等到有明确症状才就医,但已丧失最佳治疗时机。

    “没有疼痛就意味着没有肿瘤,这是一种过时且危险的观念。”刘骞表示,早期的肠癌没有任何特异性症状,很多患者出现的便血、粘液便(排便习惯和排便性状改变)等症状,通常是肿瘤占位效应显著的表现。例如,便条变细通常在肠道被肿瘤阻塞到一定程度(95%以上)时才会出现,这表明疾病可能已处于相当晚期。

    数据显示,中国结直肠癌患者首次确诊时,83%已经处于中晚期,这意味着筛查是结直肠癌的长期任务,但治疗是结直肠癌面临的现实问题。

    据刘骞介绍,结直肠癌共分为四期,其中Ⅰ期可分为ⅠA和ⅠB阶段,ⅠA期结直肠癌可以通过肠镜下切除,治疗体验类似一次肠镜检查,是真正的早期;ⅠB期及之后的结直肠癌浸润深度增加,转移风险上升,被统称为进展期,其治疗策略是以外科手术为核心的综合治疗。

    其中,外科手术、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是结直肠癌的三大基础治疗手段。具体来说,切除肿瘤是包括肠癌在内的绝大多数实体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药物治疗包括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免疫药物治疗,免疫药物治疗近年来显示出良好前景;放射治疗使用特殊射线杀灭肿瘤细胞,是一种经典且传统的治疗方法。另外,包括生物治疗、介入治疗、中医药在内的方法也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发挥独特作用。

    刘骞告诉记者,在国内医疗发达地区,进展期肠癌的五年生存率已经稳定在60%以上,并且还在不断上升,但国内整体治疗效果和欧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尚未达到最理想的水平。

    “随着期数的增加,结直肠癌的预后呈现下降趋势。比如Ⅰ期肠癌的总体五年生存率在90%以上,那么Ⅱ期可能就是在80%左右,以此类推。肯定是期数越早,患者的预后越好。”刘骞说。


    95%以上的肠癌完全可避免,年龄并非唯一高危因素

    数据显示,结直肠癌的高发年龄是45岁以后的中年人,这是否意味着45岁以下的年轻人无需做肠镜检查呢?

    答案是否定的。刘骞表示,结直肠癌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有肠癌家族病史的人罹患肠癌的风险远高于一般人群,需要尽早进行肠镜检查和监测;已经出现排便不规律、腹泻便秘交替、腹部坠痛或隐痛不适等症状的人群一般患有肠道基础疾病,而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氏病患者都是结直肠癌的高发人群。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肠道炎性疾病的发生往往与生活节奏加快、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有关。具体来说,肠道炎性疾病可能导致肠粘膜的破坏,人体在修复这些受损粘膜时,细胞会经历增殖和分裂。如果这种破坏和修复的过程反复发生,细胞的增殖可能会失去正常的调控,进而增加肿瘤产生的风险。因此,对于已经感到不适(尤其是经常有排便冲动或排便习惯改变)的年轻人群,仍建议尽快进行肠镜检查。

    刘骞告诉记者,如果肠镜检查结果完全正常,建议每五年进行一次复查;如果在肠镜检查中发现了腺瘤、息肉或炎症等异常情况,复查的时间间隔需要缩短,比如第一次复查可能需要在一年后进行,之后的复查时间间隔可以根据后续检查结果和医生评估适当延长。

    刘骞还表示,肠道健康与饮食习惯紧密相关。例如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产物中含有可能对肠道粘膜造成刺激的有毒物质,这些物质可能促进肠道细胞的异常增殖甚至恶变。当饮食过于精细,导致排便次数减少时,这些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延长,增加了它们与肠道粘膜细胞接触的机会,从而可能诱导细胞发生非正常的增殖,长期作用下可能逐步发展为腺瘤,乃至进一步恶变为肿瘤。因此,频繁食用烧烤和腌制食品、缺乏运动、长期久坐和熬夜等习惯都会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率。

    不过,“吃素就不会得癌”“每天跑步10公里可以远离一切肿瘤”等流传说法也是不正确的。刘骞表示,预防结直肠癌不能仅依赖于单一的饮食习惯或运动,只有在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同时重视体检或主动筛查,“95%以上的肠癌完全可以预防和避免”。

    而对于不幸罹患结直肠癌的患者,刘骞建议一定要遵循临床医生指导,进行规范化治疗。

    “中国人的肠癌发病率是直肠癌占比高,尤其是低位直肠癌占比高。很多患者对造口、切除肛门的治疗方案充满恐惧,不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医反而选一些非正规的治疗,等他们再次来医院的时候往往已经出现了严重症状,比如完全梗阻、大量出血、肿瘤穿孔、广泛转移等,这时候我们往往也回天乏力,所以失去治疗时机特别可怕。”刘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