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赌钱的软件

可以赌钱的软件

集换式卡牌 | 759人在玩 | 大小:8.42M | 版本号:V2.69.6

更新时间:2024-04-27 22:04:51

  • 简介
  • 版本
  • 资讯
  • 评论

    4月25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济南起步区获批三周年建设发展情况。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获批设立三年来,济南起步区在生态保护、规划建设、产业培育、开放合作、改革创新、社会民生等各领域取得积极进展,从开局起步进入全面成形起势的快速发展阶段。


    2019年9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2020年10月5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黄河规划纲要,支持济南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2021年4月2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成为支撑起步区建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正式拉开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起步区的大幕。

    2023年,济南起步区全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0亿元,较2020年增长101%;固定资产投资较2020年增长201%;规上工业总产值较2020年增长227%,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省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作用加速释放。

    三年来,起步区得到省市一体的强力推进。省委、省政府和济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起步区建设发展,将起步区作为山东贯彻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和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要平台,成立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给予强力保障。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到起步区调研并召开推进会议,现场研究解决加快起步区建设发展的各类重大问题。

    2024年3月14日,省委常委会会议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开到了起步区建设发展一线,进一步明确起步区是“推动先行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平台”,提出将起步区打造成为“促进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6个省直、市直部门单位组建工作专班,选派6批次74人次优秀干部到起步区集中办公,整合省市资源要素,为起步区破解制约建设发展的瓶颈障碍。与此同时,省级层面专门制定32项支持政策,省直部门配套73项支持措施,市级层面研究出台30项支持政策,系统搭建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当前的起步区,省市一体推进机制高效运转,合力共建的氛围浓厚,全面加快成形起势的发展势头迅猛,全区上下砥砺奋进干劲十足。


    三年来,起步区聚力加快规划编制和新城建设。聚焦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和“三个优先”的阶段性重点工作,按照“适度超前”原则,持续增强起步区规划引领力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高标准建设绿色智慧宜居新城区。在规划编制方面,围绕“五年成形、十年成势、十五年成城”发展目标,编制了4个综合性规划和16个专项规划,总体已进入规划实施阶段。

    同时,聚焦城市副中心示范区建设,细化城市设计、片区控规,探索推行“总师制”“大师工作营”机制,推动黄河新城的美好蓝图从纸上落到地上,让重点片区、园区效果图变成施工图和实景图。在发展空间方面,按照“一横一纵两核五组团”的空间布局,强力推进直管区范围内的空间整合,稳妥有序推进征地拆迁,腾出建设用地1.95万亩。同步规划建设安置房805万平米,已经建成73万平米,主体封顶350万平米,计划2025年全部完成建设。

    经过一系列前期基础性工作,起步区组团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崔寨产业新城初具规模,大桥城市副中心示范区总投资1392亿元的102个项目正在全力加快推进,孙耿太平组团布局重点园区强化产业带动,一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整体发展框架更加稳固。在综合配套方面,规划跨黄河桥隧21处,其中“8桥1隧”已通车,“3桥2隧”正在建设,黄河大桥复线桥、齐鲁黄河大桥计划年内通车。轨道交通7号线、有轨电车T1号线加快施工。织密起步区内部交通网,累计开工市政道路212公里,具备通车条件125公里,黄河大道一期等一批骨干道路建成投用。

    布局一批优质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科技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投用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加快推进市政道路、水电气热、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城市承载力大幅提升。同步加快太平水库及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城区防洪标准提高到200年一遇、排涝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系统打造安全韧性城市。当前的起步区,蓝图已经绘就、框架已经拉开,全面转入热火朝天、拔节生长的新发展阶段。

    三年来,起步区系统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锚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方向,制定三年行动路线图,编制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产业机会清单,加快引入和培育优质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


    聚力“搭建”产业链条,确立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服务业的“3+1”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泛航空”、新材料三个领域产业链条,外贸出口“新三样”齐备。去年引进产业类项目43个,总投资1051亿元,其中500强项目12个。

    新能源汽车方面,集聚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弗迪电池、比亚迪半导体等重大项目,布局打造比亚迪全方位智能汽车产业链。2023年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产量超过24万辆,今年计划实现30万辆。目前,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及零部件产业园(二期)正在加快建设,力争年底建成投用。

    “泛航空”方面,依托临空经济示范区,围绕机场客货运服务、航空维修服务、航空运输物流服务方向,开展相关航空服务业。2023年,该产业链29家服务业规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4亿元。

    新材料方面,依托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重点围绕光伏新材料和新型复合建筑材料打造产业链。2023年,该领域产业链企业实现产值约65.5亿元。同时,依托已落地项目和平台载体,正在加快构建半导体、新能源装备制造、核技术应用、会展4条产业链。其中,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已落地国电投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爱旭太阳能高效电池组件等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460亿元。


    聚力“培育”科创动能。建成运营中科新经济科创园等一批产业园区,先后落地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计算技术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碳中和研究院4家“中科系”科研院所,启动了“天地互验动力推进”大科学装置预研,承担了高功率密度燃料电池电堆等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5家,引入院士团队2个、高层次人才473人,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载体更加完备、市场化前景越来越好。

    聚力“谋划”未来产业。着眼未来产业发展,在崔寨片区规划了5200亩的未来产业园,聚焦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空间等方向,构建从“0”到“1”未来技术创新平台,从“1”到“10”未来技术中试孵化加速平台,从“10”到“100”未来技术场景应用平台,培育未来产业新质生产力,打造“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的未来产业链群,在未来的高质量发展中抢占先机。当前的起步区,现代产业体系定位清晰、重点产业链条强势赋能、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壮大,高质量发展动能愈加澎湃。


    三年来,起步区坚定不移深化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始终遵循绿色低碳理念,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建设发展各项工作。夯实绿色基底。全域规划“一河七廊、四泽十苑”生态格局,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开工建设黄河生态风貌带和7条生态廊道,绿地总面积达到258万平方米。扎实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空气优良指数比率高于全市2.2个百分点,水质综合指数同比改善13.4个百分点,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打造绿色之城。编制《起步区绿色城市专项规划》,从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5个领域推进绿色城市建设。2022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35%,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66%。现有公共建筑、安置房均采用清洁能源供暖,在建绿色建筑总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米。

    建设节水典范城区。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原则,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2023年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61%。印发实施《起步区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累计敷设污水管道约180公里、再生水管道约130公里。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起步区新建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公园绿地等工程项目均按照海绵城市标准管控建设。当前的起步区,绿色低碳理念已植入新城崛起的全场景、全过程,黄河安澜、城河共融,绿色成为最鲜明的底色。

    三年来,起步区持之以恒深化改革创新开放合作。抢抓综合改革试点机遇和“四区叠加”政策红利,发挥省市一体化推进起步区建设工作机制作用,加快探索推出一批管用、好用的改革创新经验。

    着力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将行政层级压缩为“管委会—工作部门—责任主管”3级,建立“控制数+编制池”模式,开展管理人员全员竞聘,打造干事创业攻坚团队。目前管委会干部平均年龄35岁,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比41%。着力完善产业支持政策,制定产业、人才、金融等一系列支持政策、细化制定6大产业52条定向支持政策,推出108项“免申即享”政策清单,系统构建“1 6 108”产业政策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承接13项省级经济权力事项,归集市区行政职能4000余项,行使240项行政许可事项,审批环节进一步压缩,效率进一步提高。着力拓展区域协作和对外开放合作。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开展招商推介,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扩大招商引资,面向全球发布千亿级合作机会清单,落地“中国—加勒比发展中心”,与新加坡合作取得丰硕成果。当前的起步区活力迸发、机遇满满,园区平台壮大、营商环境优越,成为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兴业的发展热土。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刘飞跃 胡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