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卓森林舞会老虎机

安卓森林舞会老虎机

集换式卡牌 | 458人在玩 | 大小:48.69M | 版本号:V1.6.58

更新时间:2024-04-29 01:29:10

  • 简介
  • 版本
  • 资讯
  • 评论

    近日,多所高校接连发布2024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向有学科特长的学生提供破格入围资格,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比如,中山大学为单科成绩符合数学≥140分或物理100分(新高考省份)或理综≥280分(传统高考省份)的学生提供了破格入围考核的机会。西北工业大学提出,数学单科成绩145分及以上,且高考成绩进入分省招生计划数4—5倍之间的考生,可申请破格入围学校考核。北京理工大学对数学高考单科成绩满分的学生,可破格入围学校考核。还有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对考生的高考成绩进行重新折算,突出重要科目的权重。

    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并提前向社会公布。”“破格录取考生的高考成绩原则上不得低于各省(区、市)本科一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因此,此次各高校关于破格入围考核的规定,符合教育部文件精神,是对相关要求的进一步落实。

    近年来,各高校深入推进“强基计划”,从招生到培养等环节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首批“强基计划”学生目前已顺利完成转段工作,部分学生将进入研究生阶段进一步深造。此次破格入围考核的做法,是各高校在总结过去几年实施“强基计划”经验的基础上,对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方式的创新,体现了对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的强烈追求,尤其凸显了数学和物理等基础学科之于“强基计划”人才的重要性。

    “强基计划”旨在培养和造就具有鲜明个性和学术专长、擅于求异思维的人才。“强基计划”相关文件特别指出,高校要在培养模式、管理机制、质量评价等方面打破传统,对“强基计划”学生实行个性化培养,激发其自主创新能力。多所高校“强基计划”的培养方案也都涵盖了个性化学分、个性化学习等内容。但总体而言,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并未能很好解决个性化的问题,这也是当前“强基计划”亟待解决的问题。

    个性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方法是推进教育多样化,实现更高的教育包容性。教育多样化首先体现在招生选拔方式的多样化。招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关口,只有选拔出好苗子,才能更好地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强基计划”就是要不拘一格,让少数有极强天赋的学生不受限于传统教育的条条框框,能脱颖而出。尤其是各高校纷纷加大数学和物理分数的权重,或者直接将数学和物理高分作为破格的要求,更加符合“强基计划”在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初衷。

    教育多样化也体现在培养过程的多样化。未来需要针对通过破格方式招收进来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独立编班、导师制、小班化、课程教学创新等方面进行积极尝试,甚至可以通过“一生一策”定制化培养,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教育多样化还体现在评价方式的多样化。高校要破除传统教育评价强调统一性和标准化的做法,改变“唯分数论”,摒弃“求同思维”,探索适合不同类型拔尖创新人才的个性化多维度考核评价机制。高校应积极探索对拔尖创新人才的综合评价和多元选拔,综合考虑学业成绩、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因素,考查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问题意识、质疑精神、意志品质等。尤其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现之后,传统的知识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将被替代。如何培养和评价拔尖创新人才,通过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保护他们的创造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显得愈发重要。

    教育多样化还要体现为出口的多样化。当前,“强基计划”主要聚焦于本科阶段的培养。第一批“强基计划”学生完成转段之后,后续如何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贯通式培养,需要尽快提上日程。“强基计划”的定位是培养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战略领域的紧缺人才。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尤其需要长周期稳定的支持和持续培养,本科阶段的“强基计划”主要着眼于培养后备人才以及夯实学习基础,未来应指向博士生培养。高校要积极推进本研一体化培养,创新体制机制,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硕博连读、直博、公派留学、动态进出等方面探索多样化路径,畅通成长发展通道。高校也要提前布局研究生阶段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强本硕博衔接培养工作,对于“强基计划”转段升学的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确保本硕博培养的连续性。高校还应探索加大“强基计划”学生本科直接攻读博士的比例,通过本科直博的培养模式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提供长周期、稳定、一流的支持,让他们能够安心求学,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开展高难度、原创性、前瞻性的研究。此外,对于转段至其他学科深造的学生,需要加强学科间的协同育人,探索学科交叉培养模式。比如对于完成转段升学的大四学生,是继续本科学习还是可以提前进入研究生学习,由教务处还是研究生院来负责管理,应及早明确,以免影响拔尖学生培养的连续性、一致性和有效性。

    (作者:郭建鹏,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