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博您的提款存在异常

亚博您的提款存在异常

集换式卡牌 | 809人在玩 | 大小:96.28M | 版本号:V7.18.73

更新时间:2024-04-29 06:16:38

  • 简介
  • 版本
  • 资讯
  • 评论

    1956年,在北京西郊的一个小礼堂里,中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正式成立,中国航天事业从此启航。几十年来,中国航天的探索永无止境,航天事业的发展再创新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中国航天在广袤无垠的星辰大海留下了一笔笔璀璨记号。


    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唐胜杰在中国空间站拍摄的浩瀚宇宙 新华社供图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今年,中国航天任务种类众多、多个领域齐头并进,是真正的“航天大年”。《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中显示,中国计划在2024全年实施约100次发射任务。

    4月24日是第九个中国航天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跟着潮新闻的梳理一起了解2024全年中国航天重要任务,触摸中国的航天梦。

    探月工程揭秘“月之暗面”

    人类对月球渴望已久,古时李白就曾放言“欲上青天揽明月”。千余年来,月亮的 “阴晴圆缺”牵挂着人们的心,寄托了无数的“悲欢离合”。

    月球是人类开展地外空间探索的理想基地,我国探月的脚步从未停歇。中国探月工程自立项至今,已走过20个年头。20年来,从给月球“拍照”,到“捧月”而归,我国已圆满完成了“绕、落、回”三步走目标。

    目前,我国月球探测四期工程脚步正劲。据国家航天局消息,3月20日,鹊桥二号升空了,4月12日,已完成在轨对通测试;嫦娥六号也将于今年上半年出征月球,实施月球背面自动采样返回,同时开展着陆区科学探测和国际合作。


    3月20日,搭载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的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新华社供图

    被称为“月之暗面”的月背充满了神秘,人类无法看到,因此研究十分有限。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告诉记者,由于地球和月球存在潮汐锁定,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完全相同,所以月球总是以同一面朝向地球。

    月背和地面难以直接通信,鹊桥二号就充当了地月之间 “通信桥梁”的作用。据悉,鹊桥二号中继星自3月20日发射升空后,经过中途修正、近月制动、环月轨道机动,于4月2日按计划进入24小时周期的环月大椭圆使命轨道。4月6日,鹊桥二号中继星成功与正在月球背面开展探测任务的嫦娥四号完成对通测试。4月8日至9日,鹊桥二号中继星与嫦娥六号探测器(地面状态)开展对通测试。


    新华社供图

    此前鹊桥二号同步搭载发射的天都一号、二号通导技术试验星已于3月29日进入环月使命轨道,4月3日成功实施双星分离,正在开展系列通导技术验证。

    鹊桥已架,只欠“东风”,而这股“东风”就是嫦娥六号。据悉,嫦娥六号发射任务被认为是今年中国航天的“重头戏”,是进一步彰显我国探索太空能力的具体实践。截至目前,人类的10次月球采样都只来自于月球正面,若即将发射的嫦娥六号探测器能实现月球背面着陆并顺利采样返回,在国际探月史上,中国将开创先河。

    未来,九天揽月将不再是可望不可即的神话,中国航天决心飞向月亮、飞向更无垠的太空,宇宙的神秘面纱也正被逐渐揭开。

    载人航天工程一年多发

    1992年,中国立项载人航天项目,并制定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计划,30余年来,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攻坚克难,在浩瀚太空中不断刷新“中国高度”。

    中国载人航天飞船的发射频率显著提升,从过去的几年一次逐步过渡到如今的几个月一次,据《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中显示,按计划,中国空间站今年将进入常态化运营模式,完成2次货运飞船、2次载人飞船发射任务以及2次返回任务,支持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1年。


    去年,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与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全家福” 新华社供图

    1月17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迎来2024年第一次发射任务,天舟七号货运飞船为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送去补给物资和新春祝福。

    如今,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在即,将接任神舟十七号继续执行空间站任务。这是中国空间站建造以来首次在4月份进行发射任务。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也进入准备状态,蓄势待发,这意味着今年空间站将上演两次在轨“换班”,6名航天员将陆续进驻空间站。

    据央视新闻报道,4月23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行任务进行了最后一次全区合练和全系统气密性检查。截至目前,火箭、飞船完成加电性能测试,航天员及发射场各系统进行全流程发射演练,均状态良好。今年年底,天舟八号货运飞船还将为神舟十九号运送物资。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组合体在垂直转运中 新华社供图

    实际上在今年年初,中国空间站就迎来了它的“1000天”。从2021年4月29日发射成功后,中国空间站见证了“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航天员乘组实现首次在轨轮换,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模式。

    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告诉潮新闻记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前两步发展战略,即实现天地往返、交会对接、出舱活动等,更多的是以掌握技术为主,而不是以科学成果的产出为主,“所以空间站常态化运营具有重大意义,是因为这意味着它后续可以更多专注于科学实验,获得成果和回报,迎来收获的季节。这个阶段时间越长,我们可以采摘的‘果实’也就越多。”

    杨宇光表示,根据载人航天办公室的未来展望,未来空间站的规模还将继续扩大,“现在是‘T’字三舱的一个构型,未来实现六舱构型的话,可以达180吨的组合体,规模接近国际空间站的一半了,到那时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非常值得期待。”

    商业航天领域进入快车道

    火箭“排队”等发射的盛景,如今正在中国商业航天领域上演。

    据《新闻联播》4月2日报道,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中心相当“抢手”,虽然发射场还在建设中,但多家国内头部商业航天企业已在排队等待发射。

    而本月中旬,海南国际商业航天中心发射场特燃特气配套项目已在文昌正式开工。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建设中的二号发射工位 新华社供图

    所谓“商业航天”,指的是以市场为主导、具有商业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动,如今,这一领域正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份额。2023年,我国商业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和成功率显著提升,共实施发射13次,相比2022年的5次同比增长160%。

    今年,“商业航天”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强调,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1月中旬,由东方空间自主研制的引力一号(遥一)海澜之家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箭3星,开启2024年商业火箭新篇章。

    蓝箭航天火箭研发部总经理、朱雀三号火箭总指挥戴政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跟SpaceX一样,我国商业火箭研发技术路径,也分三步走,一是研发制造一次性小型火箭,二是研发部分可重复使用的中大型火箭,最后则是研发制造大型运载火箭系统“星舰”。

    如今,我国民营火箭企业已跨过第一步,正在迈向第二步,即研发一款一次性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火箭。

    这一重望被放在朱雀三号身上。今年1月,朱雀三号试验箭进行了首次百米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6月,试验箭将进行十公里级飞行试验,而明年,朱雀三号将迎来首飞。


    去年,朱雀二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新华社供图

    如今,中国商业航天已然进入快车道。在4月21日举行的中国航天日商业航天研讨会上,中关村亦创商业航天联盟启动,39家企业成为首批成员单位,“火箭大街”也将力争今年4月底启动建设,促进商业航天整体发展。

    纵观2023年中国商业航天的发展,杨宇光表示给他留下了爆炸性增长的印象,“过去造火箭的国内企业屈指可数,如今我都快数不过来了,造卫星的更是多如牛毛。”

    在杨宇光看来,目前中国商业航天企业不再需要自证拥有造火箭的能力,而是突破可重复使用技术,降低成本,在保持商业竞争力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航天发射成本是整个航天活动的基础,如果这方面能有质的下降,对于我们扩大整个航天的规模,包括卫星产业等将发生质的变化。”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