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飞娱乐三国捕鱼

超飞娱乐三国捕鱼

集换式卡牌 | 200人在玩 | 大小:26.54M | 版本号:V3.59.4

更新时间:2024-04-27 21:18:48

  • 简介
  • 版本
  • 资讯
  • 评论

    走进著名科幻作家韩松的办公室时,着实惊叹,巨浪一般的书报杂志淹没了他的办公桌,从窗台直涌到门口,而漂浮在最上面的是几大箱满满当当的剪报,都是《参考消息》。从上世纪70年代上小学时起,韩松就特别喜欢读《参考消息》,他也是从那时开始剪报收藏的。

    在访谈刚开始时,韩松还略显拘谨,可当谈起读《参考消息》的乐趣时,便只有滔滔不绝的从容了。


    “它有一批很有经验的编辑,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里精挑细选”

    Q:《参考消息》最吸引您的特点是什么呢?

    A:各方面都有。听说当年是毛主席指示办《参考消息》的,叫“种牛痘”:把国外媒体刊登的关于世界和中国的报道翻译过来,让大家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那时候没有互联网,看不到外面的媒体,但这个特点到今天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无法替代的。因为《参考消息》不光介绍外面的世界,它有一批很有经验的编辑,他们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里精挑细选出最有意思的东西。

    我特别喜欢《参考消息》的科技版,因为我是一个科幻作者。它的科技编辑经验丰富、专业性很强,把世界上最好、最新的科学进展选出来翻译,这对我的工作、兴趣和写作都非常有帮助。不仅是科技领域,《参考消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报道亦是如此。

    《参考消息》有几个版面专门讲外国人怎么看中国。比如外国记者写“村超”,他们对于这样一个活动能创造如此大的经济价值非常吃惊,于是走访了村子里的老百姓,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很有意思。我对艺术也很感兴趣,最近《参考消息》有一篇专门讲列侬的夫人小野洋子的文章,讲述了她最近活跃的场景,最新的思想和艺术作品等(《小野洋子:在东西方艺术之间自由穿梭》)。《参考消息》还会刊登一些大家非常关心的话题,比如说韩国美容行业的新变化,吃鸡蛋到底会不会让胆固醇增高等。(《整容业:韩国的自豪与痛苦》、《多吃鸡蛋影响胆固醇水平吗》)



    “很多新东西,我都是从《参考消息》上第一次知道”

    Q:看了《参考消息》,对您个人有什么促进吗?

    A:那太多改变和促进了!《参考消息》丰富了我的知识,这是一份日报,每天都能给你提供新鲜的东西。很多新东西,我都是从《参考消息》上第一次知道,比如新技术可以让电动车续航达到1000公里(《新技术可让电动车续航达1000公里》),马斯克研发的胶囊超高速列车时速能达到上千公里等,这些都可以慢慢都写到科幻小说里。

    在2000年出版的《火星照耀美国》中,我预言了美国会爆发种族危机、金融危机,会遭到恐怖袭击,世贸双子楼被恐怖分子摧毁,我甚至在书中描绘了飞机撞击世贸大厦、大厦残骸等场景。这和我读《参考消息》很有关系。它经常刊登美国的社会问题、西方的变化、美国的历史和现实的海外报道,而且是从不同国家的角度来报道,有来自俄罗斯、美国、法国等多个国家的文章。这些文章会探讨和辩论美国社会、种族问题下一步会怎样,贫富差距是怎么来的等等。我带着从《参考消息》上获得的知识,第一次去美国就觉得不陌生,而且有对照,然后产生了很多联想,有很切实的感触。所以通过《参考消息》带给我的知识,再结合在美国的实地游历,我就可以推断未来会发生什么,我觉得自己当时的推断还是比较准确的。

    “不同专家学者的深度文章被整合在一起,这些都是我自己无法从互联网上自行‘合成’的。”

    Q:现在已经是互联网时代,很多年轻人会从互联网上去获取海外的信息,那您会推荐年轻人继续在这个时代读《参考消息》吗?

    A:当然了!我也从互联网上获取大量信息,但我还是要剪报,因为《参考消息》无法替代。首先是专业性,它的选编译发团队拥有200多名经验丰富的成员,而这只是北京的编辑部,他们还联系新华社在全世界的将近200个分社和驻外机构,共同从全世界精选信息。我自己是没法从互联网上找到这么多所需要的信息的,很多东西我都是第一次从《参考消息》上看到的。

    其二是深度,《参考消息》会把一个主题集中于一个版面上,比如古代生物的变化、气候如何影响地球上的物种等,不同专家学者的深度文章被整合在一起进行介绍。每周一期的“新知周刊”有4个版面,把世界最前沿的科学进展做成“套餐”呈现给读者,内容有深度、有条理,这些都是我自己无法从互联网上自行“合成”的。

    另外,我觉得《参考消息》的编辑很有想象力,会突然提供给我一些很意外的东西。比如说前几天刊登的一篇长文,介绍科幻小说怎么促进了世界上的创新,列举了好多我从来不知道的案例(《科幻小说如何成为创新沃土》);还有“假如人以光速移动会发生什么”,详细讲述了为何要首先缓慢加速,以及需要11个月时间才能把人逐渐加速到光速等等,即科幻又现实。(《如果人以光速移动会发生什么》)这些都是我从来没在互联网上看到过的。

    我们生活在未来入侵现实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这些正在发生的事情。从元宇宙到ChatGPT到SORA,对我们的生活会带来什么影响,人工智能是否会替代人类超越人类,《参考消息》刊登了大量的深度文章并集纳在一起,这是我难以在互联网上一下找到的,我把它们收集起来,就成为很系统的东西,方便我参考。

    近期中国科协公布了一个数字——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是很了不起的进步,10年前这个数字大概只有百分之三点几,不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不高,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大量接触前沿科技。我刚看到一篇文章,讲现代科技怎样无所不在地影响人的生活,例如,手机导航、自动驾驶等,几乎每个领域都离不开人工智能了,越是在这个时候我越觉得越离不开《参考消息》。

    “从AI里面吸取一些好的想法,如果它存在不足,我用自己的想法去改造它,这样创作还可能会产生新的生命力。”

    Q:您觉得AI对您的创作,对作家们有没有威胁?

    A:这个问题很好,我也是从《参考消息》上去找答案。其实我一直担心这个问题。《参考消息》最近不断刊登这方面的报道,最新的一篇写到马斯克认为人工智能迟早会在智力上超越人类,还有一篇讲人工智能很快会具备推理能力,我觉得这对科幻小说的创作一定是有很大冲击的。AI比我的推理能力要强,它能更好地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科幻小说的想象力可能不一定能够比得上AI。

    但是同时又有报道讲到AI目前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耗电,AI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还很难解决这个问题,即使是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AI不光大量耗电,还要消耗大量的水,我也是第一次在《参考消息》上读到这个观点的,这些会制约人工智能的发展。

    《参考消息》刊登的一篇文章指出,在可见的未来,人类跟人工智能应该是协同发展的关系,互相配合协作创造艺术品,我也是这样去做的,先自己写东西,然后把作品输入到人工智能,让它过一遍,从它里面吸取一些好的想法,如果它存在不足,我用自己的想法去改造它,这样创作还可能会产生新的生命力。


    【韩松个人简介】

    韩松,著名科幻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世界华人科幻协会主席。作品包括《红色海洋》《地铁》《高铁》《医院》等。曾获科幻银河奖、华语科幻星云奖、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近日,其旧作《没有答案的航程》入围2024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

    没有剪报的习惯?数字报帮您“剪”!《参考消息》数字报根据国内外热点开设了多个专题,比如“美国大选”“AI前沿”“巴以24小时”等专题,集纳《参考消息》上的相关内容。不用翻往期报纸,不用剪报贴报,点击进入专题,就可以阅读《参考消息》近期有关该专题内容的全部报道,真正实现了“看报不用翻,收藏不用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