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平台一直维护

pg电子平台一直维护

集换式卡牌 | 579人在玩 | 大小:43.30M | 版本号:V6.51.47

更新时间:2024-04-28 03:28:14

  • 简介
  • 版本
  • 资讯
  • 评论

    走进贵州省黔南州独山县麻抹社区交渔组,几户制作棕扫把的人家格外显眼,屋子里摆放着棕毛料和长长短短的木棍,在旁,整齐堆放着一把把漂亮的棕扫把。这里的居民,从修剪、裹扎、编捆再到固定成型,大家动作娴熟、行云流水、一丝不苟,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一步步把棕毛料捆扎成精美耐用的扫把。


    正在制作棕扫把的徐有国和社区工作人员(独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独山县麻万镇麻抹社区交渔组是当地有名的棕扫把生产村,手工制作棕扫把已有百余年历史,对于村内的老手艺人而言,一捆棕、一团线、一根棍、一把扫把,不仅是大家谋生的手段,更是伴随了一生的情结。这种传统文化的情愫,随着一招一式被结结实实地扎在扫把里面,丝丝缕缕,抽减不去。

    徐有国是社区里制作棕榈扫把的“老手艺人”,制作棕扫把已有43年。走进徐有国的“加工房”中,他正如往常一样,熟练地加工着扫把,搓棕、剪棕、导线、打孔、绑缚,动作娴熟,手脚麻利,不用多时一把棕扫把便初现雏形。

    “我是从1981年开始学习制作棕扫把的,到现在已经有43年了,平时除了忙些农活就是制作棕扫把,现在一天可以做10到15把,按每把10到15块的批发价,每天有100块左右的收入。”徐有国说,村里在爷爷那一辈之前就开始制作棕扫把了,自己是和父亲学的手艺,初中毕业就跟着父亲学习并投入这份“产业”,几乎天天都摸着棕扫把“过日子”,这一摸就是几十年。


    正在制作棕扫把的徐有国(独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由于长期制作棕扫把,徐有国在当地“小有名号”,家里的棕扫把不愁销路,除了拥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和销售客户,徐有国还通过自己的抖音账号和微信朋友圈宣传自家的棕扫把,让更多人知道这项传统手工艺。

    “现在大家都喜欢上网买东西,我就利用我的抖音和朋友圈发一些棕扫把的视频和图片,通过详细的介绍,买的人还挺多的。”徐有国说,近几年来,因环保、具有艺术价值,棕制品越来越受到广大顾客喜爱,有效带动了社区群众增收致富。

    在社区里,和徐有国一样从事棕扫把加工的还有群众黄泽琴,黄泽琴一家除了加工棕榈扫把,还做着扫把棍打磨的“生意”,通过机器制作,省去前期打磨木棍的冗长工序,方便村里老手艺人直接进行后期加工。


    社区群众制作好的棕扫把(独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黄泽琴家的“加工坊”里,一捆捆扫把木棍整齐摆放,黄泽琴正有条不紊地把一根根木棍送进加工机器中,经过机器加工后,木棍变得光滑精致,可直接绑上棕毛料制成扫把。

    “我们家主要做扫把棍加工,加工完成后,不仅自家拿来加工扫把,也会提供给社区的老年人进行后续加工,此外,我们还会回收成品,为大家解决销路,带动大家一起实现增收。”黄泽琴说。

    目前,社区里加工手工扫帚和棕制品的人家有10余户,一年能制作棕扫把5万把左右,产品主要销往周边市县,年产值达30余万元,户均年收入在40000元左右。


    制作棕扫把的木棍材料(独山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下一步,独山县麻抹社区打算积极探索建立“党组织 合作社 农户”的经营模式,把群众组织起来,让“零散化”的棕扫把生产销售集中起来,以统一工艺、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的方式,把群众“单打独斗”的现状转变为“抱团”发展,将社区里的“小扫把”做成产业发展的“大文章”,助力群众实现增收致富。(柏玉迪)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