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游戏网站

pg电子游戏网站

集换式卡牌 | 154人在玩 | 大小:47.94M | 版本号:V4.8.32

更新时间:2024-04-29 05:18:19

  • 简介
  • 版本
  • 资讯
  • 评论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吕克】继《沙丘2》之后,近期又一部好莱坞科幻大片与观众见面,由名导扎克·施奈德执导的《月球叛军》第二部《烙印之人》19日上线流媒体平台网飞。不过,与《沙丘2》全球叫好又叫座相比,这部《月球叛军2》口碑并不理想,同时该片“软科幻”的成色也遭到不少科幻迷的质疑,尤其对比足够“硬科幻”的《三体》,到底哪种科幻片类型更受欢迎也成了影迷热议的话题。


    “一部疯狂的大杂烩”

    《月球叛军2:烙印之人》延续去年第一部的设定和背景,继续讲述索菲亚·波多拉饰演的女英雄柯拉的故事,在殖民星球上被迫反抗帝国军队的压迫之后,她继续和一群太空侠士并肩作战,再次保护翠原星上的村民,对抗邪恶的帝国母星:“当叛军势力成星火燎原之时,帝国大军倾巢而出准备平叛,英雄传奇由此诞生。”

    从剧情主线上看,这部《月球叛军2》几乎与第一部如出一辙,都是女主召集伙伴打击侵略者,甚至口碑水平也差不多——都不及格。在烂番茄网站上,该片新鲜度仅有15%,即便是观众的爆米花指数也只有53%,Metacritic网站上的均分低至36。可见无论是专业媒体还是普通观众,都对扎导这种重复的“套路科幻”审美疲劳了。

    《好莱坞报道者》调侃称,“施奈德的确充分展现了他的视觉天赋和动作技巧,受到不少影迷的喜爱,以至于他们宁愿牺牲精力,去一遍又一遍地观看他作品的不同版本”。英国《卫报》肯定了“导演最擅长的慢镜头、浅焦距和物品横飞的画面,就像是一个人畜无害的、给人带来快感的古怪游乐场”。《纽约时报》则干脆把该片称为“一部疯狂的大杂烩”。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看来,《月球叛军2》的“角色和对话都很笨拙,每一个节奏都像是复制出来的,也就老戏骨安东尼·霍普金斯配音的机器人‘吉姆’有些不同”。《完全电影》认为,“《月球叛军》第二部仍然拍得跌跌撞撞,感觉就像是第一部之后又拍了半部”。

    太空版《阿拉伯的劳伦斯》

    在《帝国》、“罗杰·艾伯特”网站等专业电影媒体看来,《月球叛军》不过是扎导对于《星球大战》这类软科幻经典的拙劣模仿,但他除了擅长拍升格镜头,实在无力从零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科幻世界,单薄重复的剧情自然难以真正吸引观众。在许多影迷看来,软科幻并不掉价,但像《月球叛军》这样毫无想象力和原创性,更无逻辑性的电影,实在是浪费时间。

    “如果把慢镜头恢复正常速度,是不是可以把两部并成一部?”“这才是扎导的稳定发挥,可没有片方拦着他”“所谓宇宙大战,敢情成了割麦子后的村庄保卫战”……网友的调侃其实也能套用在票房大卖的《沙丘》系列上,这部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说改编的软科幻作品,可算是 “太空版《阿拉伯的劳伦斯》”。

    《沙丘》中,皇帝、贵族军阀跑到其他星球上抢夺名为“香料”的资源,遭遇少年保罗率领的土著反抗军,与《月球叛军》多少有些相似。只不过在软、硬科幻都擅长的丹尼斯·维伦纽瓦手中,价值观并不新鲜的《沙丘》拍出了“史诗感”,淡化科学概念探讨的同时,影片在历史、政治和宗教层面达到新的高度,“软”到了足够的高度,这是《月球叛军》所不及的。

    “软硬”并非泾渭分明

    对于科幻界来说,软科幻和硬科幻的分野早已有之。如果说早年间还是凡尔纳和威尔斯的文风不同,几十年前的《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系列在追求各自的太空叙事,而如今就是《沙丘》和《三体》对科幻领域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向和境界了。在欧美,科幻文化拥有广泛群众基础,从凡尔纳到海因莱因、阿西莫夫等几代科幻大师的努力下,受众越来越多,而软、硬科幻也在好莱坞的助力下成为“视觉奇观”的最佳载体。

    通常情况下,“硬科幻”更贴近科学本源,通过现有的科技水平来推演未来,注重科学原理的逻辑,就像《星际探索》和《火星救援》,探求的是科技成果对人类文明的引导和改造。而“软科幻”则偏重“架空”的太空歌剧,大多是在科幻的外壳下,讲述另一个时空中的爱情故事、侠客冒险和政治宫斗,淡化了科技的严谨性阐述,专注于戏剧性和娱乐性。

    相较而言,“理工向”观众更青睐硬科幻,会被其中严谨的科学原理所折服,他们也自诩为真正的科幻迷;“软科幻”作为现实的某种投射,其人文性和寓言性具有更大的观众市场,欣赏门槛和知识储备要求也低得多。鉴于好莱坞多年来的大众娱乐定位,其打造的软科幻片在数量上要多于严格意义上的硬科幻电影,其中最成功、最具影响力的当数《星球大战》系列。

    《星战》里虽然有宇宙飞船、机器人和超光速飞行,但影片并未解释其科技原理,也没有基于科学思维的启发式情节,反而着重描写帝国和共和国的兴衰更替、具有特殊身份和神秘“原力”的绝地武士阶层,看下来更像是一部记载文明寓言的政治剧。这种创作思路,在《沙丘》《月球叛军》等软科幻电影中都有继承,但也很容易炮制出像《地球战场》《未来水世界》这样的“大烂片”。

    同时,硬科幻对主创的科学素养要求更高,像《星际穿越》就邀请美国航空航天局专家做顾问,其中关于黑洞和维度的解释符合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等作品的科技水平贴近当下,或许在未来几十年内能够达成;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的《流浪地球》、在月球求生的《独行月球》,背后也有可具有操作性的科学理论做支撑。

    而像《三体》和《降临》这类格局更大的硬科幻作品,虽然也有炫目的特效,但带来的震撼更在于思维层面,难怪有网友表示看过《三体》之后,再看一些好莱坞科幻片“仿佛就是小儿科”。而正因为对“科幻概念”的要求高,好创意可遇不可求,优秀的硬科幻作品一直就不如软科幻多。

    当然,科幻片“软”和“硬”的界限也并非泾渭分明,人工智能、时空穿越、太空探索、外星文明等经典主题,二者往往皆有涵盖。而像开创“赛博朋克”的《银翼杀手》、“太空惊悚”类型的《异形》系列,很难说完全属于哪种科幻,但并不妨碍它们成为银幕经典,关键还是看主创如何发挥想象力,像科学探索一样,做出原创性的突破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