榃亚有限公司

榃亚有限公司

集换式卡牌 | 591人在玩 | 大小:32.89M | 版本号:V3.69.24

更新时间:2024-04-27 14:49:22

  • 简介
  • 版本
  • 资讯
  • 评论


    ▲资料图:广西南宁市逸夫小学的师生在活动上击掌。图/新华社

    据新京报报道,为切实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近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印发通知,对开展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工作作出部署。

    《通知》明确了专项整治的范围和目标。集中整治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和工作随意进入校园情况,以及社会事务进校园过程中重留痕轻实效的形式主义,通过建立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和监督管理长效机制,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

    中小学教师的非教育教学负担过重,早已不是新鲜话题。2019年12月,“两办”就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随后,全国多地出台相关措施,减轻老师非教育教学负担。

    但从现实看,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中小学教师仍普遍反映,进校的非教学社会事务、形式主义任务依旧繁重,分散了教师的教学精力,令其不堪重负,进而影响了学校教育提质增效。给教师减负,关键还在于让国家层面的减负措施能“一竿子”到底。

    此次开展的专项整治工作,层级更高、力度也更大,尤其是两项基本制度建设,切中了教师减负的痛点和难点,可以说是保障教师减负措施落地的重要制度、机制建设。

    此前给教师减负,虽然也要求各地制订减负清单,却没有具体制度来保障减负清单执行,甚至有的地方一边发减负清单,一边又不经过任何审批程序,直接给学校布置进校任务。而建立社会事务进校园审批报备制度,就可大幅减少随意给学校布置进校任务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明确要求,严控省、市、县三级社会事务进校园总量,建立白名单并向社会公布。这一制度最大限度发挥作用,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相关专家委员会,对社会事务进校申请进行严格审批。某项社会事务进校是否有必要,是否对学生有教育意义,应该由专家委员会来进行专业评定,以此扭转一些地方部门动辄“进校园”“小手拉大手”工作思维。

    二是完善监督管理制度,让举报热线发挥作用。此前,我国各地在发布给教师减负清单时,都提到建立举报热线,但有关部门在处理相关举报时,却存在“不解决问题,而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的现象。因此,大部分在职教师,考虑到自身的考核、评优、晋升问题,即便对进校任务不满,也选择忍受。

    这就需要将教育督导、人大代表、学校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多方的力量整合起来,进行监督管理。从本质上说,不落实减负清单规定,给教师布置白名单外的任务,就属于干扰学校正常办学,教育督导部门要对此进行严肃处理,并向社会进行通报。

    另外,有条件的地方,还可探索成立学区教育委员会,负责学区重大教育发展决策,并监督实施。

    总之,以此次专项整治行动为契机,推动给教师减负的基本制度建设,把规范社会事务进校纳入常态化治理,并以师生获得感检验其成效。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学者)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