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网app

精彩网app

集换式卡牌 | 120人在玩 | 大小:87.36M | 版本号:V8.20.22

更新时间:2024-04-29 06:58:30

  • 简介
  • 版本
  • 资讯
  • 评论


    《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美]富兰克林.H.金 著,程存旺 石嫣 译,东方出版社出版

    耕地是农业生产活动的空间载体,耕作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主要标志和重要根基。在农业被石油锁困遭工业驯化的当下,在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中国人端牢端稳中国饭碗,显得非常重要和异常紧迫,这一方面需要国人加紧探索研发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另一方面需要我们系统追溯和详尽钩沉中国悠久厚重的农耕历史,竭力从古代农业文明中汲取智慧与吸纳经验。美国土壤物理学之父富兰克林·H·金教授对东亚农业耕作进行了细致考察,对处于同一纬度的中国、日本和美国乡村生产形态进行了对比性研究,在考察和研究基础上撰写的《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是一部"急切地希望了解在人口稠密的东亚三国,农夫是如何用有限的土壤生产出足够的粮食的"的探寻揭橥之作,也是一部追溯和致敬东亚生态农业文明的经典之作。

    富兰克林·H·金博士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农业物理学教授(以下简称金教授),曾经担任美国农业部土壤局局长,先后出版了《土地》《灌溉与排水》《农业物理学》等享誉世界的农学著作,在20世纪初的世界农学界享有较高的学术声望。为了"了解经过两千年或三千年甚或也许四千年之久的今天,怎么使得土壤生产出足够的粮食来养活这三个国家稠密的人口成为可能,"金教授来到中国、日本和朝鲜进行为期4个月零20天的农业考察,返美后根据在东亚三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倾心撰写了《四千年农夫》一书。该书在美国甫一出版就引发了欧美农业界的震动与哗然,"甚至于20世纪50年代成为美国有机农业运动的圣经。"

    农耕是人类文明递嬗与迁变的前奏和序曲,农耕文化在中国乃至在整个东亚繁复浩大、久远深博,然而至今无论是历史学家抑或社会学家还是农学家,均未完整精确地抉发和提炼出东亚农业耕作的基本模式和主要经验。金教授在《四千年农夫》一书序言中所说,我们早就渴望跟中国和日本的农民见面,用自己的脚走进他们的田园,亲眼察看世界上最古老的农民们所采用的方法、器具和习惯等。金教授是一个具有鲜明问题意识的专家,在开篇就提出了贯穿全书的诘问:"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东亚,是如何在两三千年漫长的岁月里,用有限的土地养活了这庞大的人口,这样不可思议的文明是如何保持自身的土地资源不被消耗殆尽的",通过实地考察、现场咨询和自身思考,他认为农耕的首要条件是保持土壤的肥沃,而远东的汉民族早已遇到此类问题,而且已经找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路径,这是西方向东方学习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第一课。

    在书中,金教授运用大量实例和众多数据,对东西方农耕方式做了比较和分析,认为美国在不到百年时间内就耗尽了土壤的地力,而中国农耕历经四千多年的演化,土壤依旧肥沃如初,且养活了数倍于美国的人口,根本原因在于东方农耕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生态化耕作,金教授耳闻目睹了东亚可持续农耕模式的实践运作,亲眼见证了东亚土壤保持四千年活力的历史秘诀,"震惊于他们土地的高产,也惊愕于这些农民提供了如此有效率的劳动却乐意接受极少的报酬",作者还欣喜而兴奋地预测:"假如能向世界全面、准确地解释仅仅依靠中国、朝鲜和日本的农产品,就能养活如此多的人口的原因,那么农业便可当之无愧地成为最具发展意义、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产业。"


    阅读此书可以使人们深度思考土地与农民的关系,在东亚传统农耕机制里,农民是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与核心所在,农民深深地依赖土地,农业发展在农民助推下形成一个闭合的循环;而西方现代农业则是用机器、化肥、农药取代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被剥离出去,农业正常循环的平衡秩序被打破,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在创制大量农产品的同时,也使生产要素被大量丢弃和浪费。金教授不仅是一位造诣深湛的土壤学大师,更是一位纯正的环保主义者和坚决的生态主义者。他在《四千年农夫》中明确指出西方现代农业的种种病症与诸多弊端,洞察并预言只有从东方生态农业文明中汲取宝贵经验,才能维系西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金教授的生态农业观念,不仅拓展丰富了近代欧美的农业科学谱系,而且从东方农耕模式中撷取了"可持续""永续"等农业生产理念,这种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精耕细作、变有限为无限的耕作方式,可谓是西方农学界罕见的空谷足音。

    《四千年农夫》既是一部建立在田野考察基础上的农学专著,也是一部叙论结合、以叙为主的农业考察游记。金教授在书中详细陈述了关于东亚农业生产规模、成本、产量和利润的一些案例和众多数值,复盘和还原了20世纪初期东亚农民的生产场景和生活图景,以此阐发精耕细作是东亚农耕的主要特征和基本模式。我们知道,中国农民几千年来发明和沿用的"精耕细作 种养兼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一方面农民在有效土地上密集地投入劳动力、种子、有机肥等生产要素,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中国自耕农不仅极尽所能地利用空间资源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对时间的利用也趋于极致——农民错时安排农事以充分利用时间,通过复种、套种、轮作等方式争取在一季中多多收获农作物;另一方面东方农民通过饲养猪、牛、羊、鸡等家畜家禽以发展家庭副业,尤其是在南方一些人稠地窄的地区,人们将养蚕结丝、纺纱织布、种植茶叶等手工业作为耕种业的重要补充。

    《四千年农夫》提到农作物"物尽其用",这可以从水稻的深度加工与综合利用上得出合理解释——水稻既是中国南方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又是盖房建棚的必要建筑材料;不仅可以用来制作草席、草袋等生活用品,还可以编织成装饰品用来销售;除此之外,农民还将稻草铺在稻田里,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又能起到保温、沤肥的作用;稻田还可以用于养鸭养鱼,实现种养叠加、一田两用,正因如此,中国南方稻作的生产方式是循环的、可持续的,达到了世界古代农业农艺的高峰,这种农—渔(禽)—农紧密结合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中国江南水乡农民在土地利用方面的一大创造,也是我国建立合理的人工生态农业的开端,农民不断向耕地索取又不断地反哺耕地,东亚生态农业延续四千年之久由此可见一斑。

    金教授通过近距离观察与深入思考,发现了中国生态农业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秘笈,即中国农民遵循"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秉持人地和谐、人地一体的系统生态理念,正如费孝通先生在评论《四千年农夫》时所说:"他(金教授)是从土地为基础描写中国文化,他认为中国人像是整个生态平衡里的一环,这个循环就是人和土的循环。"正是在《四千年农夫》的启发与影响下,费孝通得出了中国传统社会是乡土社会的著名论断。


    有机农业是金教授在《四千年农夫》一书中发明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这部划时代著作对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一大贡献。按照金教授的解释,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是采用有机肥以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来满足畜禽生长需求的养殖业。就实践运行而言,近代有机农业是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有机农业走过了工业化的曲折坎坷之路,原因在于西方发达国家既对天然有机食品寄予关切和希望,却又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无限度地追逐"石油农业"。但西方人一度津津乐道的有机农业,恰恰是借鉴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发明,这一点就连国内众多学者都知之甚少。

    早在上个世纪初期,金教授在《四千年农夫》中写道:"中国传统农业长盛不衰的秘密在于中国农民的勤劳、智慧和节俭,在于利用时间和空间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并以人畜粪便和一切废弃物、塘泥等还田培养地力,"该书以大量例证揭示了有机农业缘起于东方、根植于中国传统农耕的历史事实。从当下情况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降,全球有机农业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业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经济运动,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纷纷颁布相关法律和制度,以佑护和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与兴盛。历史有时显得很滑稽,偶或作弄和戏耍国人。丢掉先进农耕理念和优秀耕作传统的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不得不以欧美为师、步西方后尘,于2005年4月出台了有机农产品国家标准,而在这个标准发布之际,国内许多从事有机农业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一些有机产品评估组织、认证机构,依然认为有机农业肇始于西方,将西方视作有机农业的策源地和大本营,殊不知有机农业的原发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农耕,中国才是有机农业的真正思想源头和精神母体,这在《四千年农夫》中得到详尽说明和充分诠释。

    关于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和自然状态,金教授在《四千年农夫》中做了形象描摹和生动表述:100多年前的中国人,对耕地不施加任何土地之外的其它资源,唯竭尽全力地不间断投入的就是自身的劳动力,书中谈及古代农民种地所施的肥料,完全是畜禽粪便和人类的排泄物,这些秽物经过发酵和晒干后投放到农田里,使农田的地力得以增加,对于这些粪肥的开发利用,作者在书中写道:"那时中国城市的下水道是非常狭窄的,在大大小小城市的每日清晨,总有很多郊区农民赶着驴车或牛车进入城市,将下水道中的粪便运送到田地中,不仅为农作物良好生长培植了地力。而且美化了城市生态环境,"这也许就是有机农业最朴素最原初的样态。另外,金教授在书中不同章节列举了家畜家禽粪尿、草木落叶、庄稼秸秆等二十几种有机肥,这些有机肥被农民年复一年的收集、加工和利用,不仅给农作物补充了植物营养素,而且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能,增进了土壤的肥沃度,正如书中所写:"中国社会,发展出了一种精巧而复杂的模式,解决了高密度人口和稀缺资源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了可持续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讲,金教授不仅是有机农业的发现者和先驱者,而且是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他在《四千年农夫》中所表达的农学思想,的确具有浓厚的有机论色彩和生态学意蕴,换言之,《四千年农夫》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东亚农业生产的学术著作,也是一本西方农业专家向东方生态农业的致敬之作,该书于20世纪中叶在西方学术界引起极大轰动,成为指导欧美有机农业运动的宝典与圣经。


    时至今日,西方"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的实践者们依旧在金教授百年前考察东亚农业的这本著作中寻找着灵感和启示。近代以来有机农业在西方和东方均面临着日趋严重的问题,如前所述,农业工业化、农业石油化正不断加剧,由农业污染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愈益凸显,尤其是脱胎于石化产业的化肥农药的大面积大剂量施用,造成了土壤的板结、酸化、盐渍化,土壤健康正在弱化和退化,农业生产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有机农业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吊诡的是,就在美国农业专家不辞辛劳地认真梳理和周致总结中国古老的有机农业生产模式之时,就在《四千年农夫》中的理论观点正在少数西方国家演变成实践效能之际,进入现代社会的中国却自觉地抛弃了先民创造的有机农业生产理念,疏远了与土地的天然情谊,开始运用工业化手段改变甚至颠覆传统耕作方式:机械化种植、化肥化催产、农药化增量,中国农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异化和畸变,更为可怕的是,大量雨水将残存的农药带到江河水库甚至渗入地下,对生活饮用水构成较大污染,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之被化学品毒化的粮食、蔬菜和禽蛋越来越多,人们患病的几率大幅攀升,这种农业生产方式与中国传统农耕模式是完全背离的。

    资料表明,当下中国是一个污染大国,但很少有人知道,农业是中国污染最大的产业,国人常常引以为荣地说中国用世界上7%的耕地和6.4%的水资源养活了22%的人口,但我国却为此使用了世界上35%的化肥和40%的农药,在增加粮食和蔬菜产量的同时,付出了极为沉重的环境成本和生态代价。有鉴于此,现在重新强调《四千年农夫》所提出的有机农业,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如果将时下语境里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永久农业"或"持续农业"的主要评判标准,那么乡土文化则是支撑这一标准的最高文明形态,也就是说,"永久农业"或"持续农业"在乡土文化中不只是一种农耕方式,更是一种塑造和固化农民生存状态的生活方式。解读《四千年农夫》一书,会感到东亚农耕历史犹如一幅清幽古朴的山水画在读者面前打开,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先民以勤笃和睿智,建构着契合自然法度和呼应四季农事的农耕哲学,正是这种薪火相传、耕读接续的农耕哲学和农业文化,孕育和滋养了以"永久农业"、"持续农业"为核心与根本的东亚农业文明。

    或许也会有论者认为这是金教授彼时对东亚农民生存状态的一种浪漫化状绘,但在农耕文明经久绵延的历史背景下,这种生存状态无疑就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只要亲近和善待土地,人们无论是出于主动还是处于被动,都会更加趋近四季的轮回和自然的交替,按照金教授的理解,东亚农民生命过程中包含了丰富的物理、化学和心理反应,而时间是这些反应的函数,依此推断东亚农民是天生的勤奋的生物学家,他们总是能够根据农时安排自己的农事,以保证收益的最大化,进而促成中国农耕经济的整体繁荣。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四千年多年历史的农业大国,给今人存留下丰厚殷实璀璨的农业文化遗产,但在现代工业文明的蚕食鲸吞下,农耕文明的价值和功能正在被无情解构和残忍吞噬,传统农耕模式正在被肆意颠覆和蓄意毁弃,这就迫使当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过往,而《四千年农夫》是我们审视过往的重要参照,该书既是一部追溯和解析东亚农耕的学术著作,也是一个传布和播撒东亚优秀农耕文化的人文载体。


    《四千年农夫》是一部图文并茂、以叙代论的具有很强可读性的著述,读者将从一种轻松视角和舒缓节奏展开阅读,并跟着作者的视点逐一进行探寻与审度。该书以十七个章节展现了一位西方农业专家对东方农耕社会的观察、认知与思考,带领当下读者一同去了解一个世纪前中国、朝鲜和日本的乡村世界,其中有十二个章节记述了从无锡到上海、从广东西江到山东青岛、从齐鲁大地到天津沿海、从京畿之地到东北长春的考察内容和感受体会,还不吝笔墨地介绍了水利设施和有机农肥等与耕作生产直接相关的农学知识,并且以较大篇幅记载了间种、套种等精耕细作方式,体现出作者对东亚农耕模式的期许和赞赏。尽管由于工业文明割断和肢解了东亚的耕作模式,金教授倡导的永续农业、有机农业在中国也没有始终得到沿袭赓传,但蕴含在中华民族千百年农业文明中的智慧和经验,还是值得弘历和光大的,毕竟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智慧和农耕经验对于中国农民和整个国家,都是值得珍存的无价之宝。

    《四千年农夫》让中外读者见识了中华民族在农业耕作方面的高超智慧和卓越贡献,也让读者看到了百年前欧美和当代中国农业的各种弊端和诸多病灶,通过两相参照与比对,我们应当坚定传统农业文明的自觉和自信,应当把先民创造的传统农耕文明的精华传承下去,把积累的丰富农耕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为世界现代农业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作者:刘金祥

    文:刘金祥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