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德 官网

伟德 官网

集换式卡牌 | 190人在玩 | 大小:28.1M | 版本号:V8.91.61

更新时间:2024-04-26 23:04:49

  • 简介
  • 版本
  • 资讯
  • 评论

    清雍正七年,中央政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取消施南土司覃氏领地,赐地名恩施,以显出皇权的恩威。


    恩施位于湖北省西南的武陵山区北部,西靠重庆的万州区,南邻湖南的张家界市,东面是同省的宜昌市。这里海拔都在1000—3000米之间,冬长夏短,春秋相连,据说,在春季,还能在恩施山里看见“山下桃花山上雪”的奇景,可惜我们去的时候,已经是晚春四月,没能看见如此奇观。

    恩施被中国国家地理认定为“中国最美的地方”。春天的山里,天气多变,时而春光明媚,山峦如黛,蜿蜒的溪水,清澈如镜;时而春雨绵绵,云雾袅绕,清新宜人,林草葱茏,借用林徽因的优美诗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一簇一簇的野杜鹃,稀疏开在山野上,春山可望,风景别样如画,让人陶醉,宛如神秘幽静的世外桃源。

    恩施的大峡谷位于屯堡乡,隐于崇山峻岭之中,主要由七星寨和云龙地缝组成,由于大自然千万年的鬼斧神工,几乎包含了喀斯特地貌的各种特征,让人目不暇接。

    国内的许多旅游景点都有“一线天”,各个景点的“线”有细有粗,中间的缝隙也有宽有窄。七星寨的“一线天”,一次只能通过一个人,顶上的天空透过缝隙隐约可见,天缝半开半掩在头顶上,人沿石梯往下走,却又要抬头往上看,着实考验了一把眼手脚腰协调能力。

    穿过一线天便是“绝壁长廊”,长廊的海拔有1700米,净高也有300多米,扶着栏杆往外看,一览无余,眼前的山峰,高低险缓,怪石突兀,古树掩映,迎客松立于悬崖,广迎四海游客,远处群山连绵起伏到天边,非常壮观。

    走过绝壁长廊,再步行2公里,可见一根细细的石柱,拔地而起,约100米高,耸入云霄,石柱上粗下细,称为“一炷香”,千万年的风霜雨雪和风化侵蚀,依然屹立不倒。当地百姓对于“一炷香”有个美好的传说,说这是神仙送给百姓的“难香”,如果遇到灾难时就可以将它点燃,神仙看到烟雾缭绕,就会下凡救难百姓,“难香”由此而得名。我们到此处时,正好碰上细雨蒙蒙,空气中自然弥漫起一层薄薄的雾气,就像缕缕烟雾,将“一炷香”缭绕得若隐若现,如同仙界,但神仙并没有下凡,大概现在神仙也认为百姓已无难事,民众和神仙都皆大欢喜。


    云龙地缝,至今已经形成了五千万年以上,是世界上唯一在两岸形成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缝。在山谷深处,云龙河奔腾而下,冲刷出壮观的山川河谷景色,河的两岸,峭壁林立。通往谷底是一条依山栈道,我们顺着几百级阶梯,向下走到谷底栈道,走在栈道向上看,感觉地缝是被刀劈成两半的,两边奇石林立、险峻幽长;在峡谷的岩壁上,一道道波浪形的岩石纹理色彩斑斓,宛如大自然的艺术作品,使人惊叹;地缝内流水淙淙,飞瀑直泻而下,拍在岩石上,水声贯耳;山间古木苍翠、藤蔓挂崖,增添了艺术山水的灵动和活力。

    清江,古称夷水,是长江的支流,号称“八百里清江,八百里画廊”,《水经注》云:“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 清江自西向东穿过恩施,清江与恩施大峡谷相伴而行,被称为恩施的母亲河。坐在游船上,水色很清,婉美如画,吹着微微凉风,欣赏着山水风光,沿江两岸是奇特的岩壁景观,自然壁画让人随想,石缝中还有飞瀑流泉,非常壮观。

    梭布垭石林位于太阳河乡境内,四周翠屏环绕,千峰竞秀,莲花寨、青龙台、磨子沟、九龙汇四大景区坐落于此,整个石林形成于4.6亿年前奥陶纪时期的海底,宛如一座海底宫殿,海底特征清晰,石壁上层层的溶纹就像层层的海浪,远古海洋生物的化石镶嵌其中,证明了这里的山体曾经历了亿万年沧海桑田的修炼,包容着大海与陆地的绵绵不绝的万物生长。蕨类及苔藓附着山体,品种多样且造型多姿,美轮美奂到匪夷所思。走在石林中,不仅敬畏天造地设般的自然嬗变,还真实地感觉到漫长的人类进化史在海陆巨变过程中又是显得如此的短暂。

    进山的道路弯弯曲曲,盘旋着连绵不断的山间公路,恩施地处武陵深山,虽偏远却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文化小城,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和文化传承。古村、古庙、古道、古桥等散居各处,百姓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和传统,民风淳厚而朴实,土家族和苗族的传统婚礼、祭祀仪式、巫傩传说、舞蹈歌曲传承着独特的风情和风貌,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观光旅行。

    当地政府为开发旅游资源,新建仿古土司城,展示土家族土司庄园的昔日风采,社会学家费孝通题写了“恩施土司城”牌匾。土司城以休闲、旅游为主,分民族文化、宗教和娱乐三个展区。建筑形制主要是土家族、苗族、侗族三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以示各民族的房舍特点和木雕艺术,同时,也展示了神秘的土司制度。


    土司城包括门楼、风雨桥、廪君祠、王宫、城墙、钟鼓楼等景点,其中土司城门楼是一座显示土司威仪的木楼,是纯粹榫卯结构,外观庄重华丽,反映了土家人的天地观和人文观,是古代土司制度和文化的集中展现。

    可惜现在的土司城只是一个“假古董”,虽能吸引游客,但严格来说它不是一座真正意义的土司城,只是土司文化的外在表象,并不是土司文化的原始溯源。

    而土司制度曾经在这里维系了将近400多年,元明清三朝中央政府对土司实行册封,土司对中央王朝纳贡称臣,内部高度自治,可以征收税赋,征招土兵,雄霸一方。因为天高皇帝远,土司被认定是地方的“土皇帝”。

    到了清雍正年代,江山已经稳固,皇上冷峻的目光渐次扫过中原,开始投向帝国边远地区的那些大小土司,一项“改土归流”的政策,彻底清理了400多年来的土司制度,土司们也就走到了历史的尽头。而满清则完成了大一统的王权体制,中国人历来认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土司在人们的记忆里,其光环几乎褪得很淡很淡,因此,土司就自然成了一个“贬义词”,似乎是横行霸道、鱼肉乡里的代名词。

    时至今天,帝王时代这一页早翻过去了,不管是满清,还是土司,当它们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时候,既是庄重的,也是世俗的,我们都可以心平气和地客观看待,当然也可以苛刻地追问,说到底,土司制度就是地方政权与中央政权在行政架构上如何界定权力边际的问题。不能简单认为土司尾大不掉,中央政府“管辖”不到他们。其实,这些“土皇帝”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曾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保卫边疆安宁,维护地方治安,管理地方事务等方面,他们都曾留下过深深的印记,成为当今可以研究的遥远的文化古董。

    其实在恩施咸丰县另有一座真正的唐崖土司城址,它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元代,是当地土司覃氏世袭领地,“改土归流”后被废弃,现在仅遗存由明熹宗题写的“荆南雄镇”牌坊和土司墓等一些人文地标,其他建筑已几无痕迹。这个残存的遗址应当具有研究中国土司制度和土家人历史文化的重要价值,但现在明显感觉其文化活态不够,展陈的文物非常有限,根本无法达到世界文化遗产的展示和放大效果。

    当地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出于保护土司文化的强烈责任,连年来呼吁:国家应当支持在唐崖土司城址开展考古调查;加强对“土司遗址”及土司文化的研究;打造世界级土司文化遗址博物馆。这是人们对自然和人文的向往与渴望,我深以为然。(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