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网络小说推荐

精彩网络小说推荐

集换式卡牌 | 201人在玩 | 大小:23.41M | 版本号:V2.68.17

更新时间:2024-04-28 21:51:27

  • 简介
  • 版本
  • 资讯
  • 评论

    文/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图/青岛老照片馆提供

    4月27日,中山路106号,青岛老照片馆开馆。

    近在眼前,青岛中山路及其周边旧影生动而真切。

    一幅幅高清老照片,如一扇扇洞开的窗口,向市民,向游客,展示了一座熟悉、而又新奇的城市。照片上的他们,望向镜头;照片外的我们,望向他们,跨越时空的对视,无言,又似有千言。



    几度参观,每次都有不同的发现,因为等同于实景的高度清晰画质,所以能够看到精准到建筑肌理的细节。

    半岛全媒体记者专访了青岛老照片馆馆长刘云志先生和他的朋友汪家明、冯克力,一起“打开”刘云志先生的收藏宝库,探寻老照片与青岛的缘分和魅力。


    跟随刘云志,闯入高清的影像世界

    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位于中山路106号青岛老照片馆终于在4月27日开馆,《百年中山路》画册的首发仪式也同时举行。

    作为首家以老照片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展馆,青岛老照片馆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直观了解青岛历史风貌的文化场馆。

    开馆首览,以“近在眼前——青岛中山路及其周边旧影(1898~1949)”为主题,展出了青岛城市初兴至青岛解放时的老照片70余张,涵盖了建筑风貌、社会形态、历史事件、人文风情等内容:从德占初期的青岛口全貌,到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栈桥边的游泳赛场,再到抗战胜利后交警指挥交通,到青岛解放的情形,每张老照片都有对当时的背景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以便游客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的本来面貌。尤为难得的是,这些照片大部分为高清原版照片,能够从中分辨出建筑的石砖纹理、树木的枝叶疏密、人物的喜乐表情,甚至服饰的图案、洋车的轮毂都清晰可见,这为青岛历史研究提供了精准的细节。


    老照片馆的旧址,建于1932年,最初为青岛市公安局第二分驻所,中山路与德县路、保定路的交叉口的位置,让它在青岛的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德国侵占青岛后,以今德县路为界,将中山路划分两段,以南为欧人区,以北为华人区。

    “将馆址定在这里,很有意义”,刘云志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专访时,多次提到的是缘分。“我的姥爷姥姥年轻时就曾在青岛工作,1938年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前,他们回到了老家临淄槐务村。我小的时候,青岛还有个舅老爷,因此在小学初中阶段,一放暑假我就经常来青岛玩。我从小就喜欢青岛,也可能是喜欢吃海边的蛤蜊”。

    基于对青岛特殊的情感,早在2010年,刘云志就定居在了青岛,“我现在的身份证也是青岛的”。2013年,淄博市临淄区筹建艺术园区,刘云志回去筹办云志艺术馆,因此暂时离开青岛。一年后,艺术馆开馆,原来致力于书画收藏的刘云志在建设影像艺术馆的过程中,爱上了影像收藏。


    “我收藏了20年的书画,实际上书画界的收藏,大多是为了升值,但老照片不一样,每一张照片的背后有很多故事可以讲,可以研究,可以出版,可以搞展览等各种形式广为传播。对于老建筑的修旧如旧也很有帮助”,所以,本身就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的刘云志立刻全身心投入到影像堆中,一有时间就伏案翻阅,不厌其烦,“每看一次,印象就深刻一次,感觉很充实”。

    摄影家的身份给予刘云志独到而“挑剔”的眼光,能够进入云志艺术馆的老照片需要具备高清的画质,“我收藏的老照片涉及全国,最早的老照片应该是1859年,比较多的就1860年,摄影家像费利斯·比托拍摄的组照,还有1870年后约翰·汤姆逊、威廉·桑德斯等来中国拍摄的风土人情,以及早期铁路建设、石窟文化等方面的珍贵照片。这次展览的照片之所以清晰度这么高,即便放大这么多倍仍然很清楚,就是因为我收藏的大都是原版照片”。

    作为山东人,有关山东的老照片自然就更多一些,尤其是青岛,开埠较早,来定居的、经商的、旅游的西方人特别多,留下的影像自然也多。“1897年11月,德国侵占青岛后,城市发展迅猛,自然风光优美,德国人为了炫耀自己,拍摄了大量照片带回国内,给自己的族人展示。这些老照片这些年陆陆续续地回到国内,进入有着恒温恒湿环境的云志艺术馆珍藏”,刘云志说。


    然而,他收藏,他也分享。

    “老照片收藏到一定数量后,我觉得更忙了,我决定把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讲好,出版画册、举办老照片专题展览”,一次成功的展览,打动了青岛人,更打动了刘云志。“那是2021年7月,我在青岛市美术馆举办了《前世青岛》老照片展,及《前世青岛——德国人镜头里的胶澳租借地》老照片画册发行仪式,引起广泛关注,每天都有两三千人参观。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当地文化历史学者喜欢,青岛的老百姓更喜欢。时常看到有人久久站在一张照片前,说起这个楼当年是做什么的、那个楼现在已经没有了,表示这些照片都是他们儿时的记忆……”尤其是一些热心的大爷大妈,自愿成为讲解员,滔滔不绝地给人讲小时候在这些老房子中的经历,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情,让刘云志深受触动,自豪中更觉责任重大。

    所以,他坚定了开青岛老照片馆的决心。

    巧合的是,青岛市市南区政府在得知了云志艺术馆收藏的大量青岛老照片,将中山路106号提供给云志艺术馆使用,馆址顺利敲定。

    多次探访筹备中的老照片馆,刘云志一直处于忙碌之中,他从浩瀚的照片中,精心挑选了有关中山路的百幅照片,对应百年中山路,又从中选取了70多幅放大悬挂于一楼和二楼,供市民和游客参观。

    馆址位于中山路,首展自然将中山路定为主角。“近在眼前——青岛中山路及其周边旧影(1898~1949)”展将持续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接下来,还会开办欧式建筑展,港口、胶济铁路等专题展,还有民俗风情展,以及反映李村、崂山、胶南、胶州等地方风貌的展览,“再整10个展览完全没问题”。


    老照片的魅力在于,它没有门槛,不同的人看过之后有不同的感受。

    在刘云志先生看来,清晰的老照片是文史研究者们的宝藏,因为放大照片,连墙缝都能看清楚,人物、风景都一目了然。那一栋栋塔顶、山墙,和风格各异的装饰,对于建筑学家来说,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而对于老百姓来说,老照片又是童年的记忆,那里有他们生活过的印记。

    “当喜欢、热爱青岛的人看到这些老照片时,我想每个人都能讲出一段不同的往事。如果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照片背后的故事,也正是我所期望的”,刘云志说。

    汪家明:透过老照片,我看到了童年

    曾任山东画报出版社总编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副总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著名出版家。

    汪家明先生心中有一幅青岛老街地图。

    在他走过的地方,用脚步画出了生活的轨迹,也还原了老街最初的模样。


    而在他看来,“近在眼前”的老照片,似曾相识,又似陌生。

    作为青岛人,他在这座海滨城市生活了30余年。

    1953年出生于青岛,1984年离开青岛到济南山东画报杂志社工作,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他成长的关键期都在青岛。因此,当老照片展开在他的眼前时,记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很多人迷恋老照片里的青岛街道和建筑的美丽,可对于我来说这不是最初的感受。因为我一下生就在其间,这里寄托着我和家人、同学、朋友的情感,美不美不重要。也许正如我们常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青岛之美是长大以后,尤其是离开青岛之后才体会尤深”,汪家明先生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说。


    照片里,清晰地记录着他从小生活到大的地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生活和工作在中山路周边,家在鱼山路,工作在湖北路,中山路就是我的生活圈”,汪家明记得,中山路的南端直通栈桥。栈桥的奇特之处是,退大潮时,海水跑得很远,整个桥和回澜阁都暴露出来,黑魆魆的礁石和橙黄色的沙泥中,有小螃蟹、蛤蜊、蛏子及其他一些海洋小生物,是孩子们的乐园;涨大潮时,海水漫过桥面,穿凉鞋或光脚的人仍可在桥面行走,远看像行在海面上。

    他还记得,20世纪60年代初修建第六海水浴场时,他的母校太平路小学的小学生曾利用劳动课到汇泉第一海水浴场,在空书包里装上细沙,背到栈桥西,倒在沙滩上,以改造新浴场的沙质。

    “那时我们的父母还健在,我们和同学好友常常在栈桥沐浴海风彻夜畅谈,在中山路上踯躅徘徊”,汪家明先生强调,人要有根,尤其是离开家乡以后,感触更深,“你生长的土地、山水、道路、楼房以及你所经历的时代,就是切切实实的根,青岛就是我们的根”。

    他说,青岛人尤其对家乡有一种离不开的眷恋,总觉得哪里都不如家乡好,这种感情是环境的产物,“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记得中山路南端的大海,鱼山路的小洋房,这些扎根于我心灵的烙印,多年来一直挥之不去。即便我去过很多地方,也看过江南园林的秀美,但青岛的美在我心中是独特的,高高低低的地势,矗立在斜坡上的建筑,别具味道。当年学画,我喜欢德国门采尔,曾在一个冬天把他的素描集通通临摹一遍,开春后就走街串户,去画那些洋楼小院、幽暗曲折的木楼梯、过道窗户射进的光,描绘这些景观正是门采尔擅长的,也是我喜欢他的原因——因为青岛,而喜欢门采尔;因为门采尔,而更爱青岛”。


    作为山东画报出版社的总编辑、《老照片》杂志创始人之一,汪家明见证了老照片收藏的历程。

    “近十多年来,渐渐有一些迷恋者、收藏家进入这个领域,他们搜近探远,从破烂地摊儿到豪华卖场,从无主题到成系列,从无章到专业,可谓众集大成。在这些人中,刘云志是独特的一位。就是因为爱好摄影、喜欢影像收藏,十余年间收购了大量有关中国的原版老照片以及底片,并以不断发展的新技术还原这些历史影像。他收藏的照片就像打开了一个魔瓶一样,浩瀚如烟的老照片集中在了他的手里,等待被激发出来”。

    在汪家明看来,收藏老照片的人,很多其实不太懂,只考虑它们的升值价值,而刘云志不一样,他本人喜欢摄影,对青岛有感情,深入研究老照片,并从文化着手传播分享,将青岛的老照片展示给青岛人看,看城市原来的样子,也展示给来青岛的人看,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城市与人一样,我们也可以将青岛当做一位100多岁的老人看待,从出生到成长,见证着中山路的形成,中山路又见证着城市的完善。展览中的老照片,就是城市的照相史”。

    冯克力:照片越清晰,与历史越接近

    冯克力,编辑创办《老照片》,任执行主编、主编。

    记者:“近在眼前”的展览名称是您提议的,这个名字如何解读?

    冯克力:“近在眼前”的主题是在不断讨论酝酿过程中定的,大致上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当我们面对照片上的建筑和景观的时候,忽然觉得我们其实和历史相隔得并不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遥远。另一个是因为云志艺术馆,为我们提供了这些高清的历史照片。


    刘云志先生对照片的清晰度一直很重视,很在意,当然当我们面对一幅老照片的时候,它的清晰度如何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观看,当然也影响到这张照片的价值。一些老照片,经过多次翻拍,最后弄的和木刻画差不多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照片里面所记录的信息。所以说,近在眼前,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高清的画质照片。

    记者:研究老照片多年,您觉得高清图片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

    冯克力:云志艺术馆主要收藏原版照片,有的直接是原来的底片,这样洗印出来的照片清晰度,确实不是一般照片可比的。高清就是这些照片的价值所在。

    另一方面,刘云志先生收藏很注重专题性,特别是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人们普遍关注的宏大的历史叙事。我了解到他已经出了几本书了,如“前世青岛”“日俄战争”,都是在我们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的,这一次出版的百年中山路,也纳入到了这个云志影藏的书系里面。

    我觉得刘云志先生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他很注重这些收藏的研究和开发,一方面他每收藏一组照片,都要认真梳理,查相关历史背景,做好初步研究,给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方便,同时,他又邀请了全国各地的学者专家一起来参与图片的开发和利用。

    他对于自己的收藏,从来不持保守态度,他愿意开放,让社会看到,这种情怀很值得推广,也是被大家认同。


    记者:您觉得这些老照片对青岛的意义是什么?

    冯克力:展览所呈现的照片,大致上有三部分,一部分是德国人在德国侵占青岛时期拍的照片,再就是日本人拍的一些照片,还有一些是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美军在青岛拍摄的照片。这三部分照片,实际上也就把1949年以前青岛的历史状貌,基本上呈现出来了。

    当然,人们在面对这些照片的时候啊,难免会有一些反思和思考,人们会对整个城市保护、建设以及发展进行规划,这对城市的未来应该说是很有价值的。

    记者:您觉得这次展览会对老照片收藏带来哪些影响?

    冯克力:关于老照片收藏,我总的感觉是越来越具有社会意识,注重收藏照片的开发和研究,造福社会。刘云志先生做得非常好,我觉得在收藏界具有某种引领地位,应该带有了某种示范效果。

    中山路青岛老照片馆的开放,以及下一步还要陆续展陈的展览,肯定会对中山路的历史文化的呈现和研究推广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是完全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