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亚集团是干嘛的

博亚集团是干嘛的

集换式卡牌 | 879人在玩 | 大小:92.99M | 版本号:V9.85.9

更新时间:2024-04-28 02:04:49

  • 简介
  • 版本
  • 资讯
  • 评论

    敬惜字纸,在中国具有悠久的传统。

    一代艺术大师齐白石的俭省众所周知,除了生活上的俭省,他对画画时的纸墨用具同样如此,在作画时,无论是包装纸、练字纸、边角余纸、油污纸……对于这些差纸,齐白石多作为画稿试写,且因劣质的材料、琐碎的笔触,这些作品的价值易被低估。然而正是借助“劣纸”诸多的特性,齐白石能够常常创新技法,时时遣景入画,最终形成独具一格的大匠风范。

    4月27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的“劣纸·良画——齐白石的墨痕逸兴”即以“纸”为切入点,展出齐白石艺术精品共计74件套,展示白石翁如何“化腐朽为神奇”,在“劣纸”上绘出“良画”。


    齐白石作画旧照


    鹦鹉稿 齐白石 纸本墨笔
    47cm×29cm 托片 北京画院藏
    广告印字:总店,北京琉璃厂八十六号,电话南局二一三三三三二。分店,南京、上海、天津。

    此次展览展出的一件《鹦鹉稿 》(北京画院藏),鹦鹉右上可见清晰的红色广告印字:“总店,北京琉璃厂八十六号,电话南局二一三三三三二。分店,南京、上海、天津。”这一画作显然正是以包装广告纸画下的一纸画稿。

    展览策划人认为,劣纸之画蕴藏着齐白石的生活与哲学。它们既是最普遍、最低微的画材,契合着齐白石谋生养家的需求;它们也是最意外、最难掌控的艺术元素,滋养着老画师的笔墨趣味,促使他不断拓宽艺术语言的表达范畴与力度。

    齐白石(1864年-1957年),生于湖南湘,名璜,字萍生,号白石、白石翁、老白,又号寄萍、老萍、借山翁、齐大、木居士、三百石印富翁,中国近现代书画大师、书法篆刻大家 ,对近现代中国画影响深远。

    据此前相关研究,白石先生曾经用过很多种宣纸,他也喜欢用陈纸、用老纸以及偶用各种劣纸。在纸的品种选择上,本来有很多大名头的纸做得很好,像那些过于高档的宣纸,他反而用得不多。《百年巨匠·齐白石老人自述》则详细记载了齐白石喜欢用的纸,叫“料半”,那种纸很薄,吸水性非常强。没有功力的人用“料半”来画,掌握不好这个“水候”,不容易表现笔痕。据北京画院介绍,不同于以往的专题展聚焦齐白石创作的最终成品,此次展览旨在以“纸”为切入点,整理白石老人日常生活的杂笔、墨痕留存的粉本,梳理其画纸的种类、特点。借助这个新的视角,展览将探索齐白石艺术灵感的开端,解读其独特的视觉图像生产方法,洞察这位“北平老画家”纵横一生的创新与探索、逸趣与智慧。


    北京画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据悉,展览共选择齐白石艺术精品共计74件套,其中,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珍藏的一套二十五开册页《花卉图稿》,在尘封数十年之后,是首次面世。


    北京画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据北京画院美术馆策划人杜雨欣介绍,所谓劣纸,字面意义上,即材料低廉、质量低劣的纸张,也指纸形残损、有余污等等。一般来说,画家不太用“劣纸”画画,因为其吸水性和洇墨性过强或太差,加之纸质易脆折损,不适合作画留存。然而,齐白石对于这些纸张,并没有弃之如敝履。相反,出于多种原因,他一生当中留下了大量在非规矩、甚至相当随意的各类纸张上“创作”的作品。

    “追溯其笔触,不难发现很多劣纸画作,是齐白石在生活中的随手行之。乡野稻谷间的童年记忆,‘五出五归’的远游见闻,以及多年漂泊的北平生涯,种种人生经历加诸于他身上,令齐白石的创作灵感异常的丰富宽广,也意味着他的创作具有极强的偶发性。白石老人热衷于捕捉在生活、旅途中所见的种种景致,记录当时触发自己的种种感动。而手边的废纸、余纸便是最好的选择。它们以便捷的来源、陌生的材质,与齐白石彼时行走路上的心境相互呼应、完美契合。因此,一器一物,小到岩间水鸟、铜鸭香炉、枝上鹦鹉,大到山水奇景、碳烟浓雾,无数个牵动白石老人心绪的场景都能够入画,从无限远方走入心中遐想。借助毛边纸、元书纸的粗糙纹理,白石老人得以体验偶发的创作机制,通过点、线、面的独特设计形式,从瞬息的客观物像上提炼、萃取美感和气韵。”


    摹铜鸭香炉稿 齐白石 纸本墨笔
    25.5cm×61.5cm 托片 北京画院藏
    题款:余尝于友人家(见)铜鸭香炉,通身有神味,非流俗画家画鸭也。此足踵。此长者,中爪,中爪上短者,傍爪。足欲蹈未蹈时,两傍之爪向上反,故傍爪在上,中爪在下。


    蚱蜢 齐白石 纸本设色
    9cm×15cm 托片 北京画院藏
    题款:余游成都白云,以色笔画于案上,甚似。予以此纸透温印存之。丁丑太息补记。白石。


    水鸟画稿 齐白石 纸本墨笔
    26cm×17.5cm 托片 北京画院藏
    题款:丁未二月廿六午刻过阳朔县,于小岩下之水石上见此鸟,新瓦色其身,枣红色其尾,小可类大指头。石下之水只宜横画,不宜回转,回转似云不似水也。


    《癸卯日记》 齐白石 纸本墨笔
    16.5cm×11cm 1903年 北京画院藏
    题款:自家造稿,垂柳外用浓墨作远山,山外含夕阳,满天朱霞,非当时佣佣〔庸庸〕者稿。恐忘却,存于日记顶部。


    老人与儿童稿 齐白石 纸本墨笔
    16.5cm×20cm 1917年 北京画院藏
    题款:丁巳客汉上,有瓷瓶卖者,余见其雕瓷甚有天趣,因戏勾其稿,将付儿辈,他日为有用本也。

    在此展览中,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所珍藏的《花卉画稿》,首次与公众见面。从题跋可知,这套册页承载了多重寓意。当年,齐白石在友人处得观花卉图,所画花木品类繁多。他从中挑选、临摹,又加入自己的笔意,收录成册。之后,白石老人将其赠予儿孙,供习画之用。

    如老人所说,“此纸劣色丑未足雅观”,这套作品的画纸很陈旧,可见明显的竹料纤维。从作品的笔触、色痕推断,画纸对墨色的反应力较差,难怪齐白石在用色时有如此烦恼。


    花卉画稿之二十二 齐白石
    纸本设色 29.4×31.7cm 册页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
    题款:草茉莉,为穷檐儿女之花,然而柴门野岸,冉冉夕阳,芳气袭人,未可抹煞,况晚秋时更不可少此。此纸劣色丑,未足雅观,紫色乃鲜丽花青与洋红错杂涂之,又有一种花色以洋红、滕黄交乱画也。
    钤印:木居士(白文)萍翁(白文)阿芝(朱文)麟庐欢喜(朱文)

    尽管纸质较差,但策划人认为,《花卉画稿》诸多细微处蕴藏了齐白石的匠心独运。譬如他画“紫茉莉”,用色非常大胆,将将鲜丽花青与洋红错杂、交汇,从而调配出一种独特的紫色,而不是按照传统水墨画的方法层层渲染叠压。又如他画诸葛菜,虽然“平生未见过也”,但参酌前人记载的植物特性之后,却能用自家画法为之,这是齐白石的过人之处。他者的经验、自我的观察、往昔的回忆,在一时间和谐地交织在一起,于画家笔端流淌而出。这种混沌交杂的灵感来源,打破了传统水墨画“师法自然”的理论藩篱,令内心的触动成为了创作的关键。或许这是齐白石的艺术抚慰人心,令观者见之亲切的缘由。


    花卉画稿之三 齐白石
    纸本设色 29.4×31.7cm 册页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
    题款:百合花,北人呼为虎皮莲,白石。此花一茎,茎上节节生花葩,非三四葩一齐开岐(齐)也。家山多此花。即写意画非写照不可。其花开在春暮。


    花卉画稿之十 齐白石
    纸本设色 29.4×31.7cm 册页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藏
    题款:诸葛菜,白石山民用我法临他人本,此菜平生未见过也。
    钤印:萍翁(白文)
    一朝一暮,亦乘兴挥毫

    展览的尾声之处,将以一笔重彩点染劣纸之上的万卷良画。齐白石有一批挥毫写意之作。他在这些作品的题款中写道,“画此兴也”、“乘兴画此”、“一挥而成”……指的是喜乐之时、兴盛之际,信手拈来的佳画。看似轻松达成的艺术造诣,实则源自老人对绘画持之以恒的热爱。经年累月间所经历的生活万象,所留痕的杂笔杂记,使得白石老人最终体悟到了水墨画法的精髓,因此才能即兴挥毫,出神入化。这些极具视觉感染力的佳作,将与其他朴拙的墨痕图稿在空间上相互呼应,相辅相成,引领观者思考、诠释“良画”的多重寓意。


    残荷 齐白石 纸本设色
    117cm×34cm 轴 北京画院藏
    题款:作画剩色,灯昏画此,竟落落大方,记之。
    三百石印富翁。
    钤印:木人(朱文)萍翁(白文)


    多寿 齐白石 纸本设色
    68.5cm×34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题款:三月之初,惠风和畅时。
    白石。
    钤印:齐大(朱文)

    “良画”并不局限于日常之所谓“好看”,同时也是为了反思艺术作品的价值。劣纸之上,良画方显。齐白石借由绘画材料而创作的偶发视觉语言和表达形式,将带领我们再次感悟、解读中国水墨画的妙蕴。


    北京画院展览发布会现场

    展览将持续至2024年10月。

    (本文部分文图资料据北京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