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下载地址

云顶下载地址

集换式卡牌 | 112人在玩 | 大小:2.53M | 版本号:V9.54.25

更新时间:2024-04-29 04:22:33

  • 简介
  • 版本
  • 资讯
  • 评论

    极目新闻记者 刘迅

    通讯员 陈有为 冯晓波

    女子颈椎反复酸胀、左手发麻伴下肢乏力,五年来随着症状不断加重,已经严重影响到她的工作及生活。近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骨科杨操教授带领团队自主设计、研发的新型激光3D打印多孔钽金属侧块关节间融合器,用于治疗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枕畸形及寰枢椎脱位,成功纠正了斜颈畸形。这也是国内首次使用3D打印多孔钽金属侧块关节间融合器治疗上颈椎畸形,在设计理念、技术创新、临床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突破和进展。


    新型3D打印多孔钽金属侧块关节间融合器(实物图)

    28岁的周琳(化名)来自湖北咸宁,年幼时出现斜颈及面部不对称,一直没重视。5年前,她出现颈椎酸胀、左手发麻伴下肢乏力,近半年来症状加重,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便赶到协和医院骨科就诊。杨操教授检查后,确诊她为颅底凹陷症、寰枕畸形、寰枢椎脱位,该疾病是一种复杂的头颈交界区畸形,致残率和病死率高。

    “人体颈椎共分为7个节段,寰枢椎是颈椎的第一、二节段,周围分布着重要的神经和血管。”杨操教授介绍,在评估周琳的病情后,他发现患者延脊髓有受压表现,建议手术治疗。脊柱外科组织全科专家进行病例讨论,并制定了详尽的手术方案:对患者上颈椎及椎动脉进行了3D打印,建立寰枢椎三维几何模型,通过寰枢椎侧块间隙松解,植入多孔钽金属侧块关节间融合器,恢复颅颈交界区正常序列,从而解除齿状突对延脊髓的压迫。

    与常规手术不同,患者同时伴有斜颈,颅颈交界区左右发育不对称,关节间隙不对等,根据术前CT数据,杨操团队设计了不同尺寸的个性化钽金属融合器,在寰枢椎侧块关节间隙植入不同高度及宽度的融合器,借此将齿状突从颅内“拔出”,达到寰枢椎复位减压的目的,同时纠正患者斜颈畸形。

    患者解剖变异大、结构复杂,对融合器的适用性和功能性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杨操教授团队充分考虑手术方式和融合器植入位置等差异因素,构建具有近似力学性能的简化分析模型,同时借助表面结构拓扑优化技术,使融合器界面具有优异的成骨性能,有利于远期融合效果,最终设计出理想化的3D打印多孔钽金属侧块关节间融合器。



    3D打印模型

    4月15日,杨操教授团队为周琳实施了“颈后路寰枢椎侧块间松解复位 3D打印多孔钽金属融合器植入 枕颈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出血不到100毫升,顺利完成了手术。术后患者恢复满意,神经症状及斜颈畸形明显改善,术后一天即下床锻炼。


    杨操教授(右一)手术中

    术后,患者X片、CT显示复位良好,融合器位置满意,MRI示延髓脊髓角为158.46度,延脊髓压迫解除,患者症状缓解,斜颈畸形得到纠正。

    颅底凹陷症是一种复杂的颅颈交界区畸形,主要由枕骨大孔周围骨性组织陷入颅腔引起,常合并寰枢椎脱位、Klippel-Feil综合征、Chiari畸形、脊髓空洞、寰椎枕化等畸形。颅底凹陷症合并寰枢椎脱位,临床分型为A型。脱位后齿状突向后上进入枕大孔内,压迫延髓、脊髓或脑神经,造成感觉、运动、括约肌功能障碍,甚至导致病人死亡,需要手术治疗。

    杨操教授介绍,颅底凹陷症并寰枢椎脱位(A型颅底凹陷症),经后路侧块间松解并植入3D打印钽金属融合器,这项手术在国内首开先河,处理复杂颅颈椎交界区疾病,提供了一种新选择。

    杨操教授团队与跨专业科技研发团队交叉融合,成功将新型3D打印多孔钽金属侧块关节间融合器用于治疗上颈椎畸形。该新型3D打印钽金属融合器由杨操教授设计发明,未来团队将继续致力于研发3D打印个性化仿生脊柱内植入物,进一步提升3D打印骨内植入物的经济性和普适性,为广大脊柱疾病患者解除病痛的同时,为我国骨科植入物医疗技术贡献力量。

    (图片由通讯员供图)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