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娱乐电子游戏官网

mg娱乐电子游戏官网

集换式卡牌 | 725人在玩 | 大小:28.35M | 版本号:V9.8.95

更新时间:2024-04-29 16:25:51

  • 简介
  • 版本
  • 资讯
  • 评论

      大型骨雕作品《湾区同心》集合20多名工匠制作而成,使用的牛骨材料达到13吨。

      二层“山海之间”展厅内的佛山彩灯。

      广东民间扎作。

      非遗馆内一角。

      由广东美术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文学馆组成的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将于5月1日起免费向公众开放。

      作为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的组成部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展陈面积1.04万平方米,包括基本陈列区、专题展厅、传承工坊等三个板块。该馆如同“盛满非遗珍宝的盒子”,蕴藏着岭南文脉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奥秘。

      目前,广东省共有5项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16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1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如何向公众呈现如此丰厚的非遗“家底”?

      臻品云集

      名家协力呈献南粤锦绣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基本陈列以“人民非遗 时代新彩”为主题。从一楼到四楼,每层展厅都有自己专属的“关键词”:文脉、生活、艺术、交流。观众拾级而上,仿佛见证岭南文脉这棵“榕树”,从萌芽、成长到繁茂的生命历程。

      基本陈列主要展示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保护传承实践成果,其中不乏名家大师的经典之作。步入大堂,潮州木雕代表性传承人辜柳希《绽放》、金漆木雕《步步高》龙虾蟹篓迎面而来,玲珑剔透,浑然天成,充分体现作者艺术表现力。

      三楼的臻品厅集中多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代表作。粤绣(潮绣)代表性传承人康惠芳的《岁朝清供》、珠绣代表性传承人黄伟雄的《百鹤图》等精品佳作,传递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学理想。

      除了巧夺天工的精品佳作,展厅里一砖一瓦蕴含着传承人匠心独运的艺术结晶。位于“物华锦绣”展厅入口的“百工照壁”,可谓集岭南传统工艺之大成。作品以木雕为框架,再经灰塑、潮州木雕、广彩瓷烧制技艺等12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经过将近两个多月奋战,分区块精心打造而成。为了让如此丰富而材质各异的非遗精品汇聚一堂,相得益彰,设计师对“百工照壁”每个板块尺寸都加以精确衡量,并在照壁中央镶上木雕“物华锦绣”四个金漆大字,使照壁富丽堂皇,极具岭南特色。

      馆内还有不少展项都体现出广东省非遗传承人之间的精诚合作。砖雕代表性传承人何世良与灰塑代表性传承人邵成村、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湛泉等联袂打造“广府屋脊”,鲜明展示广府建筑大木作、以及“三雕两塑”(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的艺术特色。

      每层展厅的标语设计也有门道。上阵不离父子兵,广州珐琅制作技艺传承人杨志峰、杨承燊父子,共同为“山海之间”展厅标语设计珐琅字。标语以锤纹紫铜为胎底,古铜色釉料使珐琅字更显韵律变化的质感,整体大气含蓄而又富含细节层次。

      “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杨承燊告诉记者,广州珐琅在展陈设计的创新应用,让这门古老的手艺得以从展柜里“走出来”,走进更多现实生活的场景:“只有让传统工艺更加贴近当代生活,才能拥有更加充满活力的未来。”

      在“山海之间”展厅里,全长22米的东莞中堂传统龙舟格外吸睛。这件来自“中国龙舟之乡”的展品,出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龙舟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霍沃标之手,因诞生于香港回归1997年而别具收藏意义。

      得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即将落成,中堂镇政府对龙舟加以翻新并无偿捐赠。东莞市文化馆中堂分馆副馆长邵学成介绍,由龙舟师傅统一指挥,经过20多名工作人员齐心协力,这件庞然大物最终顺利搬进“新家”,为拼搏奋进的龙舟精神留下生动注脚。

      为搭建非遗传承保护的综合示范平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还配套非遗剧场、多功能厅、青少年活动室等多种公共服务设施。位于三楼400平方米的“匠心独运”传承工坊,以非遗活态传承为出发点,为非遗传承人与普通观众搭建交流、传播、学习、教育的平台。位于一楼的非遗文创区,也将营造充满艺术气息的开放式空间,助力广东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走在前列

      “双创”演绎非遗实践经验

      “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广东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见证广东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又充分展示了广东人的聪明智慧、创造才能和情感追求。

      山与海交汇,古与今兼容,人与城邂逅。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打破门类界限,将非遗还原至岭南文化空间进行展示,并通过静态展览、动态展示、活态展演、互动体验的综合运用,充分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

      漫步二楼的“山海之间”展厅,一幅生动多彩的“非遗画卷”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展陈以时间轨迹为线索,从广州的行花街、佛山的行通济、客家的上灯、潮汕的英歌舞,到湛江的傩舞、瑶族的耍歌堂,随处可以找到属于岭南人的乡愁印记。

      广东省非遗数量与影响均处于全国“第一方阵”,走在全国前列的非遗保护传承实践也通过展览得到充分展示。“饮和食德”展厅通过广东美食多媒体互动展示,让观众寻味“舌尖上的广东”的同时,感受“粤菜师傅”如琢如磨的匠心。

      近年来,非遗赋能乡村振兴的探索方兴未艾。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对来自乡村的非遗项目加以重点挖掘。展厅里陈列的作鱼梁微缩模型装置,呈现了来自河源地区村民的集体智慧,反映出老广“靠水吃水”的习俗,以及当地人民尊重自然生态的优良传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观念,时至今日仍有深刻的启发价值。

      数字技术的“双创”运用,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增添一抹鲜活的亮色。在“南粤稽古”单元,亭亭如盖的大榕树下,手持折扇的“讲古”先生,正在将五羊传说娓娓道来。仔细一看,眼前的说书人竟是一位“AI讲古人”。

      据介绍,“非遗馆AI讲古人”这一创新项目是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文化IP智能创作与呈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应用示范点建设”内容之一。

      “它不仅是一个高科技产品,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使者。”该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AI讲古人”融合了最前沿的自然语言对话技术与AI数字人合成技术,从而提升观众对非遗的沉浸式体验感。

      展厅里,运用全息投影技术打造的音乐光影幕、结合裸眼3D技术设计的戏剧橱窗装置,为观众呈献一场永不落幕的“视觉盛宴”。“我们希望通过数字技术赋能非遗创新呈现,能让每一位观众都成为故事的主角,从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展陈设计负责人龙伟基说。

      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红表示,随着数、智、文、旅深度融合的趋势加强,无论公共文化服务或文旅产业都在持续数字化进程中,孕育新空间、新业态、新模式、新爆点。她期待,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创新实践,为各地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样本。

      湾区同心

      构筑粤港澳三地“精神家园”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不仅是岭南文化的“基因库”,更是湾区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四楼“湾区同心”展厅,精选粤港澳三地共有的粤剧、武术、醒狮等非遗代表性项目,将湾区人民共有的文化生态一一呈现。入口处陈列气势磅礴的大型骨雕作品《湾区同心》,更成为粤港澳大湾自然和人文壮阔景观的一道缩影。

      饱览《湾区同心》犹如一场穿越山海之旅。广州镇海楼、香港金紫荆广场、澳门大三巴、深圳前海国际会议中心、珠海大剧院等湾区地标,在长度将近5米的牙雕里纤毫毕现,栩栩如生。顶端猛犸象牙球竟达31层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象牙雕刻代表性传承人张民辉介绍,为完美复刻湾区的名山秀水,作品集合20多名工匠、历时约3000天制作而成,使用的牛骨材料达到13吨。“从建筑到人物,每个细节都包含着精益求精的思考,只为完美表现我们生长于斯的大湾区。”

      粤剧是连接粤港澳三地天然的文化纽带。2009年,粤剧由粤港澳三地联合申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成为湾区文化交流不断深入的里程碑。展厅通过广东八和会馆、戏台、红船等营造了粤剧文化空间,让观众身临其境领略湾区粤剧传承氛围。

      来到展厅的湾区观众,不但可以从展品里感受到“同饮一江水”的亲切感,更能从展品征集的幕后故事里,体会三地非遗传承人的协力同心。现场播出的影片《湾区同心·广彩》里,就将联系三地的一段段湾区情缘娓娓道来。

      “原本只是一次简单的拍摄邀约,想不到各位传承人都带着作品‘有备而来’。”广彩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谭广辉、香港粤东磁厂第三代传人曹志雄、澳门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李溢坡收到消息,连夜通宵赶制作品配合拍摄,共同捐赠给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曹志雄还动员夫人与女儿,将一家三口创作的多件心血之作相赠。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畅销全港的广彩织金翎毛产品,到近年设计的“国潮”茶具,半个多世纪以来广彩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传承发展,完整展示在观众面前。

      参与影片《湾区同心·瑞兽传神》拍摄的“鱼行醉龙节”表演第三代传人、澳门鲜鱼行总会副会长关伟铭也是一位热心人。收到广东筹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消息,他将自己20多年前为4岁儿子定制的舞醉龙道具龙头、龙尾无偿相赠。

      关伟铭表示,澳门鱼行醉龙节与中山醉龙同根同源,维系着湾区人的精神寄托与文化传承。“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期待这副龙头、龙尾也能成为醉龙舞的文化传播使者,向公众传播鱼行醉龙节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他说。

      展览以影片《湾区共此时》画下完美的句号,更多湾区人守望相助的非遗故事将在展馆上演。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粤港澳三地共同开展非遗展示、交流与传播的新阵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上负担起新的文化使命。

      文旅融合

      助力非遗“绽放”光彩

      活力鹅潭,时尚湾区。5月3日晚上,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服装秀将登陆白鹅潭大舞台:“锦绣南粤·非遗华裳”2024广东非遗时尚之夜,广绣、潮绣、抽纱、瑶绣、香云纱轮番“上新”。衣香鬓影里,演绎岭南非遗经久不衰的生活美学。

      来自全省各地多家服装企业、服装院校、非遗保护单位将云集现场,集中展出一批非遗服装优秀作品及文创产品。现场将以动态服装秀的形式展示创作理念,以便观众了解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相关产品也将以静态作品展的形式展销,从而增强观众的体验性、互动性。

      “五一”期间,一场盛大的“非遗嘉年华”将在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上演,包括非遗集市、互动体验、户外快闪等内容:馆内,“发现·非遗新视界”沉浸式场馆漫游及互动集章打卡活动,为青年观众提供场馆另类“打开方式”;馆外,20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齐聚户外广场,展示非遗赋能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的新面貌、新风采。

      非遗保护讲究守正创新、活态传承。作为集传承、体验、旅游、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馆,活色生香的展示、展演、展销活动,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全新定位的最好说明。相关负责人介绍,馆方将通过多元方式,增强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整体认知和保护意识,传承和弘扬非遗的当代价值。

      采写:南都记者 许晓蕾 实习生 周宇婷 摄影:南都记者 梁炜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