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虎国际网页版官网

乐虎国际网页版官网

集换式卡牌 | 501人在玩 | 大小:56.12M | 版本号:V8.14.66

更新时间:2024-04-29 19:31:47

  • 简介
  • 版本
  • 资讯
  • 评论

    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北京证券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自2024年5月1日起实施。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指引”第三章《环境信息披露》中,“应对气候变化”不仅被列为首个议题,且对应条款有近十条,是所有议题中条款最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不难理解,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为气候变化可能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各种风险和挑战,如供应链中断、市场需求变化等。通过披露相关信息,企业可以更好地识别和评估这些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

    之前,企业在披露相关气候信息时,面临诸多问题,如自身行业、业务规模、所在地域存在差异,需要披露的气候相关信息没有统一标准,没有明确的披露规定。而“指引”实施后,公司需要根据指定内容规范披露,这无疑让企业面临一些挑战——这些挑战包括情景分析、气候适应性评估等。

    近日,商道融绿董事长郭沛源博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分析说:在气候信披方面的挑战主要有两个,一是碳排数据,比如范围3(注:指一个组织在其价值链上下游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测算;二是情景分析,因为很多企业并不熟悉这个概念。那么,企业该如何应对这两个挑战?郭沛源认为,可以从能力建设和建立共识两个方面发力。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高级学术顾问、中财绿指首席经济学家施懿宸日前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市面上能提供情景分析或压力测试服务的第三方机构比较少,建议可以由中上协牵头,开展相应的培训;其次,交易所可以搭配“指引”再推出一个“操作守则”,方便和规范企业开展实际工作;最后,建立配套的惩罚机制,对数据作假或者有“漂绿”行为的企业进行惩处。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刘国梅 摄

    气候变化信披内涵:帮助企业实现有序转型

    应对气候变化已是当下全球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不少国家或组织建立了相应的信息披露框架,以全面评估企业在这一议题上的表现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据了解,当下使用范围最广泛的是TCFD(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推出的信披框架,其中包含“治理”“战略”“风险管理”以及“指标和目标”四大部分。

    “指引”同样对气候变化议题赋予重要地位。“指引”在第三章《环境信息披露》中,将“应对气候变化”列为首个议题,并列出了相应的9个条款,是所有实质性议题中条款最多的。其中的第二十一条提出:“披露主体除按照本指引第二章的规定披露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治理,战略,影响、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与目标等内容外,还应当按照本节规定披露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信息。”

    从上可以看到,“指引”的气候变化信披框架,与TCFD框架在较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充分凸显出与国际标准相融合的特点。

    郭沛源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气候变化议题在国际上是比较热点的问题。国外一般称为“气候变化”,国内一般视为与“双碳”相关。提到“双碳”,它对企业将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其中既有风险也有机遇,对于多数企业来说,可能涉及如何在整体能源转型过程中实现企业自身的有序转型。

    恺英网络董事、副总经理骞军法近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不同行业的企业,具体的措施会不一样,有些在于减排,有些在于节能等方面。同时,他认为,企业越早更新思想和设备,就能越早做好长短期过渡。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刘国梅 摄

    气候适应性评估:专家建议企业从定性披露开始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17号——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起草说明》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披露还进一步补充强调,上市公司应当进一步披露气候适应性、转型计划、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减排措施、碳排放相关机遇等事项。

    同时,深交所还鼓励有条件的公司披露温室气体范围3排放量、采用情景分析等方式进行气候适应性评估、聘请第三方机构对温室气体排放等数据进行核查或鉴证等。

    此外,“指引”对情景分析作了详细解释:“情景分析是指在不确定的条件下,确定和评估未来事件的潜在结果范围的过程和方法。就气候变化而言,公司可以使用气候相关情景分析,评估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可能如何影响其未来的业务、战略和财务状况。”

    尽管“指引”给出了相关的披露方向,但对于此前未开展过相关工作,或者公司业务与气候关联度较低的企业而言,如何进行评估、测算、核查?这些都是实际的挑战。

    骞军法对此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国内企业在披露气候相关信息时,面临标准选择的问题,而当下,只能依据国际标准。因此,他“希望国家层面能尽快下发中国特色ESG指标体系,(这)将有助于企业落地相关计划”。

    在郭沛源看来,气候信息披露方面普遍存在的挑战主要有两个。

    第一,是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核算方面。郭沛源分析说:“有的公司可能连范围1(注:一个组织自身产生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范围2(注:一个组织外购能源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都没算过;有的公司可能算过范围1、范围2,但那些价值链比较长的行业,比如汽车、金融等,如何计算范围3,这无疑是一个难点。针对这个问题,应该让企业逐步去熟悉、开展相关能力建设,并且需要有一些排放因子库或者一些具有公共属性的测算平台、工具,提供给企业使用。”

    他继续介绍道:“第二是情景分析。针对气候变化议题,目前国际上的主流分析方法是情景分析。但对于很多公司来说,情景分析还是一个不太熟悉的概念。所以,也需要企业建立一个共识,意识到这是一个逐步清晰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就做到非常精确和量化。企业一开始可以从定性表述入手,实现由易到难的过程。”

    郭沛源补充解释说,这个过程需要平衡速度,像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距离长,这就意味着不是起步最快的人会最先到达终点。所以,往往是有节奏,还要有毅力,才能到达目的地。”他认为。

    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教授黄世忠在今年3月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曾建议,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上广泛运用的《温室气体规程》的做法(特别是组织边界和经营边界的确定方法),尽快修订温室气体核算和报告标准,并定期更新和公布排放因子。

    最后,施懿宸提了一些建议:目前市面上能提供情景分析或压力测试服务的第三方机构比较少,建议可以由中上协牵头,开展相应的培训;其次,交易所可以搭配“指引”再推出一个“操作守则”,方便和规范企业开展实际工作;最后,建立配套的惩罚机制,对数据造假或者有“漂绿”行为的企业进行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