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所有网站

开元所有网站

集换式卡牌 | 820人在玩 | 大小:89.20M | 版本号:V4.70.91

更新时间:2024-04-25 21:16:47

  • 简介
  • 版本
  • 资讯
  • 评论

    极目新闻记者 王晨曦

    通讯员 贝兰 顿珊珊

    七旬女子直肠内长了一颗“巴掌”大的肿瘤,恶性程度较高,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近日,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湖北省中山医院)消化内科采用高难度的微创手术成功切除巨瘤。目前患者恢复良好,已康复出院。

    曾婆婆(化姓)今年76岁,家住武汉硚口区,两年前,她出现反复腹泻症状,后来在医院做肠镜,发现直肠有一肿瘤,医生告诉她最好及早手术切除,然而怕开刀的曾婆婆一忍再忍,想着吃药就能缓解,当时并没有处理。直到今年4月,曾婆婆排便困难,食欲不振,腹部疼痛难忍,她赶紧来到家附近的湖北第三人民医院(湖北省中山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经过肠镜检查,医生发现婆婆直肠内有一巨大侧向发育型肿瘤,大小约10厘米×13厘米,约为一个“巴掌”大小,几乎环周生长,占据了肠管的五分之四,肿瘤边缘已经侵及肛周。“如此大的病变,恶变程度可能较高,需尽快处理。”消化内科主任金雷说,如果进行外科手术则创伤大、风险高,且患者无法保肛,手术后得依靠人工粪袋排便,这无疑给患者后期生活带来巨大困扰。


    医护团队查房中(通讯员供图)

    患者及家属反复权衡,无法接受外科手术造瘘的手术方案治疗。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消化内镜团队为曾婆婆制定了一项新技术——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该技术是国际上公认的难度最大的消化内镜早癌手术之一。

    手术当天,消化内科主任金雷、医生谈涛轮番上阵,术中对病变进行黏膜下注射后,通过在病变肛侧切开一部分黏膜打孔,“钻”到病变下方,在黏膜层和固有肌层之间共建立2条隧道,在隧道的辅助下,对剩余的病变进行剥离。手术历经8小时,最终顺利完成。术后病理提示,管状绒毛状腺瘤伴小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基底切缘无肿瘤残留。术后第3天,曾婆婆便开始进流食,4月19日,她恢复良好,康复出院。

    金雷介绍,婆婆所患的肿瘤主要沿黏膜表面匍行生长,呈侧向表浅扩展,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简单说,它就如同“地毯”一样趴在肠壁上,相比腺瘤性息肉,这种肿瘤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是具有更高恶变潜能的病变,由于生长初期与周围黏膜无明显差别,内镜下极易漏诊。

    金雷提醒,胃肠镜检查是发现早期消化道癌症的金标准,是最佳的筛查手段,一次胃肠镜检查可以筛查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如有胃肠不适、腹部隐痛、呕血、黑便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去医院问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