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网络娱乐实45yb in

电子网络娱乐实45yb in

集换式卡牌 | 475人在玩 | 大小:81.49M | 版本号:V3.11.28

更新时间:2024-03-29 11:26:53

  • 简介
  • 版本
  • 资讯
  • 评论

    上周,一条在全国并不起眼的新闻被许多深圳人转发——教育部办公厅于3月22日公布2024年度第一批共12所新设专科高校备案名单,深圳城市职业学院榜上有名。这意味着深圳新增一所大学,全市大学总数达到16所。

    才16所大学,对一个经济总量仅次于上海、北京的一线城市来说,简直“寒碜”。即便跟国内许多二线城市相比,也拿不出手。然而对深圳而言,这已经是近十来年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一个不俗成绩。每新增一所大学,都是这座城市的一件大喜事。

    在全国人口总量步入下降通道、城市化进程总体放缓的当下,仅从数量上增加高校对许多地方已经不是当务之急。更重要的是优化高校布局和院系、专业设置,提升办学质量。唯有深圳,不仅希望提高“质”,更急需增加“量”,以满足城市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凭借坚定的决心和巨额资金投入,深圳在“建设新大学,提质老大学”的道路上快马加鞭,跑出了壮大高等教育实力的“深圳速度”。这一过程仍在持续——根据202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将推动深圳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和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建成招生。接下来,还有深圳海洋大学、深圳师范大学、香港大学(深圳)等也将陆续建成,或列入建设规划。

    深圳的“阿喀琉斯之踵”

    大学对现代城市的意义毋庸赘言。无论中外,绝大多数大城市同时是各类大学荟萃之地,许多著名大学成了所在城市的名片。

    在中国,深圳的经济实力高居一线城市之列,大学数量却只能屈尊于三、四线城市。大学在基础科研中的作用不可取代,近年来,深圳走出了一条主要通过企业和新型研究机构搞科研的独特道路,这固然是一项创举,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是缺少大学的“无奈”之举。

    最新数据显示,在四大一线城市中,北京有92所高校,位居全国第一,广州84所位列第二,上海68所排在全国第六。二线城市中,武汉、郑州、重庆、西安等,也是高校众多。武汉有83所大学,位居全国第三;郑州72所列第四;重庆71所列第五;西安63所居第六。

    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截至2023年底,国内共有30个城市的大学数量在20所以上,其中14个城市在50所以上。就连经济总量只有深圳11%左右的呼和浩特也有24所大学,超过深圳。

    再看在校大学生数量。根据各地政府发布的统计公报,截至2022年底,国内共有7个城市的在校大学生数量超过100万人,分别是广州、郑州、武汉、重庆、成都、北京和西安。其中,广州、郑州、武汉分别以165.1万、139.6万、133.3万人排名前三,几乎每10个常住人口中就有一个在校大学生。

    此外,还有16个城市的在校大学生总数超过50万人,除了上海、天津、南京、杭州这些经济强市,还包括南昌、昆明、太原、兰州这样在省会城市中经济总量相对靠后的城市。

    与之对比,作为GDP总量超过3.2万亿元、常住人口接近1800万人的超大城市,深圳市在2022年底仅有15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约为19万人,两项排名均在全国30名之外。在万亿级经济强市中,深圳的在校大学生数量与宁波相当,仅比佛山、无锡、南通、东莞多。

    对一座以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立市的城市来说,缺少数量足够多、实力足够强的大学群落,始终是发展中的“阿喀琉斯之踵”。为了补上这一明显短板,近十几年来,深圳通过自主兴办与合作办学“两条腿走路”的模式,加快建设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高等教育体系,不断扩张自己的高校版图。

    “两条腿走路”办大学

    深圳的高等学历教育事业始于1983年深圳大学的创办。此后长达近20年里,深圳的大学数量最多时仅为4所,包括深圳大学、深圳师范专科学校(后并入深圳大学)、暨南大学中旅学院(现暨南大学深圳校区)、深圳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现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另有一所非学历教育性质的深圳广播电视大学(现深圳开放大学)。

    进入新世纪,越来越感受到大学不足对人才培养掣肘的深圳,开始千方百计寻求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由于新设立全日制大学需要经过重重审批,难度巨大,求“校”若渴的深圳决定先尝试引进内地一流名校开展研究生教育,再争取同境内外高校合作办学,共建深圳校区。

    2000年,深圳市政府首先开启了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合作,洽谈建立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市在风景秀丽的塘朗山麓、西丽湖畔规划了一座大学城,斥重金支持三所学校建设校舍与共享图书馆、食堂。2001年4月,教育部正式发文,批准成立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02年2月,教育部批准设立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出乎许多人预料的是,这一举措,不仅成就了这三所名校的发展新传奇,也拉开了深圳高等教育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大幕。2014年,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基础上,深圳市政府、清华大学与加州伯克利大学联合成立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TBSI)。2016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开始招收本科生,生源质量连年攀升,录取分数线在广东省内赶上甚至超过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在设立深圳研究生院之后,又创办了如今已声名隆盛的北大汇丰商学院。

    哈工大(深圳)是深圳引进的第一所985高校,它是在深圳完成产业高科技转型,开始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起步之时来到深圳的。“哈工大深圳校区引进哈工大优势学科,对于提升深圳的产业创新能力,补充高层次人才,助推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对于哈工大自身发展也有利。”深圳市前副市长、曾经获聘为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教授的唐杰,在一次采访中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在与境外大学合作办学方面,港中大(深圳)是其中最成功的例子。不久前,该校迎来了十周年校庆。目前,该校有9000多名在校生,师资队伍中包括诺贝尔奖得主5名,图灵奖得主2名,菲尔兹奖得主1名,各国院士近30名。录取高考生中,绝大多数省市的文科/历史类最低录取分排位居前1%以内,理科/选考/物理类最低录取分排位在前2%以内。

    事实上,内地大学跨区域办学一事曾遭遇政策“叫停”,深圳市也因此受到影响。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基本建设管理的通知》(教发厅函〔2017〕12号),原则上不支持、不鼓励跨城市、跨省办学。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文件,再次要求各地认真落实 2017年12号文要求,暂停审批新的高校异地办学。在此期间,筹划中的“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项目终止。更早之前,“武汉大学深圳校区”也因类似原因停办。不过,港澳地区高校不在上述办学要求约束之列,深圳也得以继续引进包括香港大学在内的港澳名校。

    在引进、合作办学的同时,自主举办大学始终是深圳不愿放弃的追求。2007年,深圳市政府正式谋划建设南方科技大学,这一年,深圳市的GDP位居全国第四,高新技术企业产值高达 6306.38 亿元,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2010年12月,南科大获批筹建,2012年4月“去筹”转正,2018年5月新增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全国最快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高校。2022年,南科大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在2023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建校仅11年的南科大排名301-350,位列内地高校第八、广东省内第一。

    2016年10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争取到2025年,全市高校达到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约20万人,3~5所高校排名进入全国前50,进入教育部学科评估前10%的学科达到50个以上,进入世界ESI排名前1%的学科达到30个以上。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将深圳建设成为南方重要的高等教育中心。

    在此之后,深圳引进了第二所985高校——中山大学(深圳)。为了引进中山大学,深圳市可谓“不惜血本”,在光明区划拨了4700多亩土地,总投资超过500亿元。从签约到启用,不到5年时间,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就从一片荒郊野地,蜕变为一个承载1万多名学生的“网红校区”,再次上演了开办大学的“深圳速度”。

    此外,2016年以来,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深圳技术大学、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深圳城市职业学院先继获批设立,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海洋大学、深圳创新创意设计学院、香港大学(深圳)等启动筹建。截至目前,短短23年来,深圳市就从仅有5所大学,增加到16所,在校生和规划在校生规模扩大数倍,创造了高等教育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深圳奇迹”。

    这些短时间内快速崛起的新大学,为何批量诞生在深圳?对此,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朱清时和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时任院长海闻,都曾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谈到深圳不甘平庸、敢闯敢试的城市品质。近日,港中大(深圳)首任校长徐扬生在回顾港中深的首个10年时也对媒体表示:“当年我明确地跟大家说,要在国内办一所大学,要么在深圳,要么不办,10年过来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个地方是选对了。”

    一位教育专家对记者表示,深圳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创新合作氛围,通过自主兴办与合作办学并举的方式做大做强高等教育,探索出了符合自身实际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新模式,也为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出了贡献。

    要规模更要质量

    3月15日,知名数据分析服务公司科睿唯安公布了ESI从2013年1月1日到2023年12月31日的统计数据。深圳共有5所高校39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分别是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港中大(深圳)、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其中,深圳大学进入全国前50名,深圳大学4个学科和南方科技大学1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

    从全球排名来看,深圳高校进步明显。深圳大学位居全球第363位,比上期进步10名;南方科技大学位居全球第589位,比上期进步22名;港中大(深圳)居全球2003位,进步48名;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位居第4600名,进步57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位居第5918名,进步21名。

    对于大多数大学仅成立10年左右的深圳来说,上述成绩并不简单。取得这一成绩跟深圳市新建大学的初衷和目标密不可分。前述《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同时,坚持现有高校和新建高校协调发展,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同步推进,办出质量特色,高标准高起点建设新高校,重点发展经济社会急需的学科和专业。

    这在新建大学的专业设置上体现鲜明。例如,以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为主的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学科建设与深圳重点产业紧密结合,主要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10个一级学科;哈工大深圳校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海洋工程等学科;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临床医学、环境与生态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等15个学科领域均为ESI前1%;港中大(深圳)在2014年正式成立时,首批设置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和经济学等三个深圳社会亟需的本科专业,后续又应市场需求开设了经管学院、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数据科学学院、医学院、音乐学院以及一所研究生院。

    计划于2024年正式开始招生的深圳理工大学,首批招生专业包括神经科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筹建中的香港大学(深圳)将先期在理学、医学、法学、工程、建筑、智慧城市、生命科学、数据与智能、先进材料、金融科技等领域设立学科专业或研究机构,以促进深圳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深度融合。

    精心的专业设置对应的是高质量培养成果。拿港中大(深圳)来说,该校《2023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毕业生整体去向落实率为95.13%,位列国内高校前列,其中,升学比例达80.92%;就业毕业生的平均年薪为17.08万元,其中,超过一半选择留在深圳。另外,深圳目前唯一公立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圳技术大学,其毕业生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支持深圳大学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高标准打造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光明科学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推动“科教研产用”协同融合发展;深化高水平合作办学,扩大研究生、留学生规模。

    此外,今年深圳还将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打造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学科,高效统筹医学、法学等学科建设,力争新增14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推动国产原创技术进教材、进课堂;支持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职业学校,推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获批升本。

    做大做强高等教育,深圳远未到满足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