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B电子网站

JDB电子网站

集换式卡牌 | 363人在玩 | 大小:42.64M | 版本号:V3.25.93

更新时间:2024-03-29 15:16:50

  • 简介
  • 版本
  • 资讯
  • 评论

    来源: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吴德玉

    作为文化新闻口线的记者,能直接与作家莫言先生交流采访,无疑是非常珍贵的机会。我们曾经幻想过采访莫言先生的场景,但的确没想到这次与莫言先生长达一个小时的深度对话,是通过网络,在视频会议房间进行。

    我们在成都,莫言先生在北京。约定好3月20日下午两点半,莫言老师准时在线了。一开始只闻其声不见其影。“我来啦!你们好,等等啊,我这边电脑出了点问题,视频还打不开。”莫言老师亲切的一句话,大大消除了我第一次视频面对面专访莫言老师的紧张感。


    莫言老师的身影出现啦

    经过几分钟操作调整,终于,穿着深蓝色外套、蓝白格子衬衣,脸上带着笑容的莫老师,清晰出现在镜头里,我们都忍不住拍手欢迎起来。

    我注意到,莫言先生的个人账号头像是一只可爱的大熊猫。他告诉我们,此前来过四川多次,“跑了很多地方。但最近已经有十多年没去四川了”。我们欢迎他再入川见读者,他欣然表示答应,“期待有机会去”。


    在接下来整整一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莫老师坐在一个高大的红色书柜前,对于记者提出的相关话题,不管是跟AI赛跑,还是下一部小说,或是他眼下投入很大精力的艺术慈善和在高校带青年作家博士生的心得,他侃侃而谈,有问必答,并不是他的名字所说的“不要说话”。而且,每回答完一个问题之后,他还会加一个语气词“是吧”,谦逊态度溢于言表。


    封面新闻记者在准备视频连线采访莫言过程中

    在交流中,我们得知,今年69岁的莫言先生,正在为他的许多梦想而努力:完成从小说家到戏剧家的转型,为更多的先心病患儿筹款,期待有合适机会游泳横渡黄河,踏雪高歌……虽然隔着屏幕,但我们真切感受到一个活力满满的莫言,带着当下年轻人推崇的“松弛感”。孔子曰:“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大概就是这样的状态吧。

    2012年10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如此有分量的奖项,对任何人来说,都既是荣誉也是压力。这或许也是为何在文学领域,一直存在一个流传已久的“诺奖魔咒”——得了诺奖就很难再进行持续创作。这也不难理解:从内部而言,“超越自己”的自觉性带来的重担,从外部来说,如何面对外界对一个诺奖作家的期待,也对心理带来不小的影响。

    莫言用实际行动证明,魔咒是可以被打破的。2020年,获诺奖之后8年,莫言推出小说集《晚熟的人》受到业内和广大读者高度关注,销量和口碑都不俗。与此同时,他还投入更多时间进行古体诗词和书法领域内的创作,表现出旺盛的激情和创作力。2019年,莫言与他的朋友、艺术家王振赴日观赏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感触颇多,并创作长歌。自此,莫言行走大江南北,怀抱壮志远游,遍访人文盛景,创作大量古体诗词与书法作品。2019年11月12日,莫言和王振合作开设了微信公众号“两块砖墨讯”上线,之后经常推送莫言的传统诗词和书法作品,更新频率和关注度较高。很多推送文章点击率都是十万以上。2023年5月,收录《黄河游》《鲸海红叶歌》《东瀛长歌行》三首长诗的莫言首部诗集、书法集《三歌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23年6月,剧作《鳄鱼》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作为剧作家的莫言又引发了一波热潮。

    2023年5月16日,著名纯文学杂志《收获》创刊65周年庆典暨《收获》系列新书发布活动在上海举行。作为颁奖嘉宾出席的莫言,被安排为他的好朋友余华颁奖。莫言与余华在鲁迅文学院学习时是室友,多年的友情与写作上的惺惺相惜使两人对谈亦庄亦谐,妙趣不断,堪比一场“文学脱口秀”。比如莫言趣说,“余华根本不是我的对手!从来没对我形成过‘威胁’。之前在鲁院有一段时间,他老在我旁边写东西,笔磨得纸张哗哗响,影响我的思路,那段时间‘威胁’过我。后来毕业了,就构不成(威胁)了。”引发在场人士大笑。文坛两位老友、好友能如此轻松互相打趣,恢复童真的模样,也令人感动。这个小段子随后也在网上广为传播。

    可以明显看得出,莫言先生现在的心境和十多年前刚获诺奖时已有了很大不同:他变得松弛多了。他自己也坦承,刚获诺奖时,他是“有点拘谨,生怕出言不慎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麻烦,但树欲静而风不止,既然如此,那就索性放开手脚干自己的事”。

    我们正在目睹一个杰出的作家,正迎来崭新的创作生命。他还在学习。他自觉青年时代在古典文学上有短板,所以他为自己主动补课,花大量的时间花在研究古典文学上。他深知,以自己的年龄,再想在文学创作上有所变化,向古典学习也许是一条艺术“变法”途径。一个学习中的莫言先生,一个在艺术创新之路上继续前行的莫言先生,值得我们充满期待!

    祝福莫言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