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所有网站

摆脱所有网站

集换式卡牌 | 485人在玩 | 大小:29.59M | 版本号:V9.16.23

更新时间:2024-04-26 20:53:06

  • 简介
  • 版本
  • 资讯
  • 评论

    双方作为中东地区两大实力派远未到“摊牌”的时刻,伊以直接军事对抗只是一个“插曲”

    □作者 钮松(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

    据央视新闻报道,以色列国防军4月24日发表声明说,当日轰炸了黎巴嫩南部约40处隶属于黎巴嫩真主党武装的目标。当天早些时候,黎巴嫩真主党武装曾向以色列北部一定居点发射数十枚火箭弹。近来,伊朗与以色列之间的直接军事对抗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而黎巴嫩真主党武装身后又或多或少有伊朗的影子。


    事实上,尽管伊以双方看似剑拔弩张且在宣传攻势上颇为高调,但就彼此间展开的“报复性”军事行动而言,却明显存在着某种默契,互相针对对方的袭击活动,带有浓烈的“表演”意味,从而都能体面地宣称己方获得了所期待的胜利。

    伊以之间直接军事对抗的“雷声大、雨点小”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具体的深层原因和基本逻辑。此次以色列与伊朗在中东局势日趋错综复杂背景下亲自“下场”展开针对对方的直接军事行动,既有其必然性,也存在偶然性。

    从必然性而言,伊以直接冲突,是此轮巴以冲突延宕半年有余且外溢效应不断显现、最终波及中东各区域并对中东和平与发展大局产生巨大阻碍的产物。2023年10月7日,此轮巴以冲突以一种突如其来的方式爆发,此后其延续时间之长、造成死伤人数之巨,确实超乎了国际社会甚至冲突双方之间的最初预想。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的冲突导致加沙战火不断扩大,黎巴嫩真主党、伊拉克和叙利亚的什叶派武装、也门胡塞武装等在各自区域加大了对美以目标的袭击活动,甚至玻利维亚、智利和哥伦比亚等也通过对以断交或召回驻以大使的方式,试图对以色列形成某种牵制来加快实现加沙停火。

    不难看出,巴以冲突的外溢有着鲜明的伊以博弈特征,伊朗对黎巴嫩真主党、伊叙什叶派武装和也门胡塞武装等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力,与拉美左翼国家也在反美上长期“抱团取暖”。因此,伊以直接冲突的爆发,既是此轮巴以冲突外溢效应的新结果,更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就偶然性而言,这与伊朗遇袭地点的特殊性和主权象征性有着巨大关联,伊朗难以做到熟视无睹,既要在国际社会挽回尊严,又必须对国内沸腾的民意有所交待。长期以来,以色列针对其他中东国家境内的伊朗目标进行过袭扰行动且造成人员伤亡,伊朗及其支持的相关武装组织也适时展开针对美以目标的武装行动来作为“回敬”。不难看出,以色列对伊朗目标的袭击活动是某种常态化举措,本无太多新意,但此次有所不同。以色列针对伊朗驻叙利亚使馆建筑的袭击并造成人员伤亡,严重违反了《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和国际法,是对伊朗主权的严重侵犯。使馆建筑这一国家主权和尊严的有形载体遇袭,伊朗实际上已无路可退,对以色列本土的袭击成为其最终选择。

    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袭击与反袭击,很快又演变为报复与反报复,即所谓的“报复循环”,这反映了伊以之间在采取“以牙还牙”行动上的某种类似民族心态,即维护自身尊严问题上的行动不可不为。与此同时,伊以之间又保持着战略上的清醒,努力不被民族主义情绪所裹挟,防止彼此间有限度的“报复循环”演变为“假戏真做”,避免局势陷入失控从而导致两败俱伤。

    以色列与伊朗都是中东地区大国,各自的历史过往都塑造了其在维护国家生存、安全与尊严上不遗余力的强烈态度。犹太民族两千年的流亡史使其具有强烈的受害者心态,再加上以色列在建国问题上所遭遇的巨大国际阻力,使得以色列在维护国家生存与国家安全上具有某种超强的执念。伊朗在1979年伊斯兰革命以后,也长期面临与美国的激烈对抗和来自美西方的制裁,以及地区国家因教派、民族和地缘等综合因素作用而对其产生的高度警惕,因此在维护神权体制和国家安全上也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这就不难理解伊朗在其驻叙使馆建筑遇袭之后,首度通过其本土发射导弹和无人机远程奔袭以色列境内目标。以色列本就对去年10月7日遭遇1973年赎罪日战争以来最严重的本土袭击心有余悸,此次其本土又遭遇伊朗空袭,故而也对伊朗境内目标展开了空袭行动。

    即便如此,从实际效果来看,以色列和伊朗之间的“循环报复”也保持着精心克制。伊朗在袭击以色列之前,便在国际舆论上积极造势,通过美国向以色列“喊话”,以色列对伊朗的空袭做好了准备且袭击未造成严重后果。尽管以色列无视美国强烈反对其对伊朗采取报复行动的呼吁,但所实施的对伊袭击仅是点到为止,未触及伊朗本土核设施。

    换言之,伊朗和以色列针对对方本土的袭击活动都未造成伤筋动骨的严重后果,这也反映了两国对于彼此在中东国际关系中的定位有清晰的认知,双方作为中东地区两大实力派远未到“摊牌”的时刻,伊以直接军事对抗只是一个“插曲”。

    当前,以色列与伊朗都在避免双方之间的“插曲”变成全面直接对抗的“序曲”,再加上针对对方国土的有限袭击本身也存在较高风险和面临突发变数,甚至引发与中东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伊以会在事实上为互袭事件降温。但这可能只是微观层面的妥协。

    从长远来看,伊以之间的阵营化对抗格局难有根本性改变。以色列右倾化的日益加深和内塔尼亚胡领导的以色列“史上最右”政府执意挑战“两国方案”,不断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制造热点和堵点,利用巴以冲突的延时来促成“战时内阁”的延续。只要此轮巴以冲突仍无转圜的迹象,那么其外溢风险依旧,伊朗阵营针对以色列的对抗性矛盾仍难有阶段性的化解,伊以之间的间接性对抗可能还会保持一定的频次和烈度。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媒体立场)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