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免费游戏试玩平台

MG免费游戏试玩平台

集换式卡牌 | 181人在玩 | 大小:12.87M | 版本号:V6.60.48

更新时间:2024-03-29 02:23:44

  • 简介
  • 版本
  • 资讯
  • 评论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海南报道

    包容万物,向海而新。

    在我国海南省陵水海域,海面在三月的暖风吹拂下,波光粼粼。沿海平面下潜1500米,就是“深海一号”自2021年投产以来的“工作岗位”。

    累计产油超70万吨,产气超70亿立方米。这是我国首个自营开发的深海大气田“深海一号”在2月1日交出的成绩单。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首个超深水油气生产作业平台,该大气田采用“超深水水下生产系统 半潜式生产平台”模式开发海洋天然气资源,分东、西两个区域部署水下生产系统,并通过海管连接水面和水下生产设施,高峰年产气量超过30亿立方米。

    海洋,是我国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之一。我国拥有1.8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1.4万多公里岛屿岸线、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依托海洋资源的“蓝色经济”愈加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深海一号。(受访者供图)

    抢占深蓝高地

    随着世界先进国家争先把目光瞄向深海,中国的深海探索驶入快车道向前“追赶”。

    自然资源部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99097亿元,比上年增长6.0%。“2023年海洋领域宏观政策持续显效,资源供给能力稳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海洋经济复苏强劲,量质齐升。”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崔晓健说。

    海洋经济要发展得好,科技创新是最强动力。“深海一号”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海上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全面进入“超深水时代”,“深海一号”平台不仅是一个油气生产设施,也是一个大型的科研综合实验平台。“‘深海一号’标志着我国全海域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处理能力,与之相关的首创技术突破,更多是根据‘深海一号’自身在应用过程中的需要而实现的。”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陵水—崖城作业公司资深工程师雷亚飞向封面新闻记者解释道。


    双船回接助“深海”(图源: 受访者供图)

    在距离三亚市约90公里的海南崖城海域,总高约136米的“深海一号”二期工程综合处理平台屹立于一片蔚蓝的中心。

    据悉,这个高度相当于近49层居民楼,总重量相当于9000余辆小汽车的“海上巨无霸”,与背后的3个油气平台,共同构成了“四星连珠”的天然气生产集群,宛如一座海上的“钢铁城”。

    “深海一号”平台的建设到投产过程,是中国人从对外合作到自主研发建造的热血之路。“按照‘30年不回坞检修’的标准建造,设计疲劳寿命达150年,可抵御百年一遇的超强台风。能源站搭载近200套关键油气处理设备,同时在全球首创半潜平台立柱储油技术,最大储油量近2万立方米。”雷亚飞称“深海一号”平台的设计“复杂又完美”。“正是这样,才能保证‘深海一号’能将我们1500米水深下的天然气源源不断地生产并输送上岸,供我们千家万户的居民使用。”

    在油气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海洋经济指标也没落下。“为了确保经济效益,我们通常采用‘滚动开发’方式,对具有较大资源潜力的区域进行开发,现有这种老平台带新平台的建设模式,能够以较低的建设成本,开发和利用更多油气资源。”雷亚飞告诉记者,“深海一号”二期工程全面投产后,可使“深海一号”气田整体储量从1000亿立方米提升至1500亿立方米,年产量从30亿立方米提升至45亿立方米。


    作业前,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召开动员会,他们反复强调 的一句话就是“盯住人”。(图源:受访者供图)

    抢占深海也需“智慧大脑”

    向深海潜行,离不开数智大脑的助力。

    升级声光探测智能监控设备,能让“深海一号”获得更强的实时感知能力,建立覆盖水上和水下的立体安防系统;通过建立超深水气田的数字孪生模型,技术专家在基地生产运营中心便可全面了解“深海一号”的运行状态,对设备故障进行远程诊断……

    “在实现远程遥控生产的基础上,‘深海一号’同步开展了多种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探索,努力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超深水智能气田。”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副总经理李力说,“深海一号”不仅立足自身建立了覆盖平台和水下的立体安防系统,打造了各类设备互通互联的“5G 工业互联网”平台,而且瞄准深海油气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世界级技术难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正成为一个大型的海上科研综合实验平台。

    去年四月,“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完成远程遥控生产改造与调试工作,具备在台风期间保持连续安全稳定生产能力,成为世界首个具备遥控生产能力的超大型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

    “气田稳产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夏秋季节多发的台风天气。”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总经理刘小刚表示,“深海一号”形成遥控生产能力后,台风期间也可保持油气开采设备运转,此前,国际上还没有深水半潜式平台实现台风天气远程遥控生产的成功案例。

    “大家都知道‘深海一号’去年完成了远程遥控生产改造与调试工作,成为首个具备遥控生产能力的超大型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可以抵御12级台风。”雷亚飞告诉记者,除了要准确预测台风和控制“吃水”深度,“深海一号”的远程遥控技术独特之处在于如何将其安全地停下来。“在‘深海一号’上,我们远程遥控关停设备,会启动应急发电机和空压机,来保证设备供电和可监控性,确保关停后设备的安全。”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推进未来空间产业发展,加快深海潜水器、深海作业装备、深海搜救探测设备、深海智能无人平台等研制及创新应用。

    探海之旅以新提质量,在人工智能发展飞速的当下,在雷亚飞看来不能光看热闹,需要看到内在本质,并根据行业实际需求应用。“其实不光‘深海一号’,人工智能的应用非常多了,但我们不是追求绝对的人工智能自动化,而是利用这个技术,来提高平台的生产效能。”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陵水—崖城作业公司资深工程师雷亚飞。(封面新闻记者边雪 摄)

    深海科考再向下探

    在人类家园地球这颗蓝色星球上,71%的面积都被海水覆盖,其中超过1000米的深海区域,达到海洋面积的90%,蕴藏着丰富的矿产、油气和未知的生物资源。

    在距离我国万里之外的南大西洋,中国首台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完成了第一次在大西洋开展的深海调查研究,并在南大西洋完成23次下潜,并创造九天九潜的下潜新纪录。

    在深海7000米处,“蛟龙号”每一平方米,都要承受着相当于150辆96式坦克的重压。但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之后,“蛟龙号”在海底的近底自动航行,其拥有的悬停定位和高速水声通信等尖端技术。

    截至2月23日,在彤管、洵美等多个环境复杂的热液区,“蛟龙号”开展了精细调查和高效作业,获取了地质、生物等样品约300件和环境、视像等数据约4TB,初步证实南大西洋的热液生物群落与北大西洋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并将大西洋热液生物区系的南部边界向南扩展1300公里(自南纬15°扩展至南纬27°)。

    “本航段取得的成果填补了南大西洋生物多样性调查空白,丰富了全球深海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将有效支撑全球深海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形成机制研究,助力人类更好地认识深海、保护深海、利用深海。”作为本航次作业技术保障单位的中国船舶集团七〇二所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相关人士表示。

    “海洋是广袤的地球上非常重要的部分,而人类对深海的了解很少。利用新质生产力发展契机,开展深海探索,了解地球演变,是非常有意义的。”雷亚飞告诉封面新闻记者,科学探索本身就是一种产业,这种探索不一定会转化成实质的生产资料或者生产成果,但科学探索的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类作为智慧生命,最让我们感到幸福和开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获得新的认知,进行探索创新和研究,我认为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目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