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bl官网app下载

jbl官网app下载

集换式卡牌 | 302人在玩 | 大小:61.14M | 版本号:V6.67.50

更新时间:2024-03-31 17:36:58

  • 简介
  • 版本
  • 资讯
  • 评论

    作者:詹新惠(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来源:“青年记者杂志”微信公众号


    导 读: 对于数字人、数字主播的运用,还是要严谨、审慎、合规,要秉持适宜、适度的原则。

    今年以来,无论是地方两会报道,还是全国两会报道,数字人都成为一大亮点。

    细数下来,中央级媒体中,人民网有6名多民族数字主持人,中国青年报有7名不同类型的数智主播,央视网《两会C 时刻》中的虚拟数字人小C与真人进行互动直播;地方媒体中,川观新闻推出数字人“姐妹花”以梦幻联动的形式参与两会报道,杭州萧山的记者小影和AI小影共同报道两会;还有更多媒体机构、政务机构与技术公司合作的数字人,如长江日报联合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推出的武汉两会版3D数字人“小初”,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百度擎舵平台推出的名为“检为”的数字人。

    从今年两会报道中数字人的使用情况看,作为新闻主播的数字人应用场景几乎无处不在:实时新闻播报与解读、政策问答与互动服务、虚拟采访与嘉宾对话、多语种无障碍播报、多语言实时翻译,等等。使用数字人的优势、好处,其实已无需赘言,7×24小时不下班的主播、全天候的主持人、不会出错的数字分身记者等,这些头衔已经充分说明数字人完全担当了“007” 角色。特别是数字人主播在一些特殊领域的运用,比如今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利用AI数字人“检为”播送工作报告,不仅减少了对专业主播的需求和依赖,而且提高了播报效率和准确度,创新的AI主播形象还有助于吸引年轻观众。

    两会闭幕了,数字人还要作为媒体融合的标配继续工作下去吗?媒体要不要广泛制作数字人应用到各种场景里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毕竟,真实是新闻的本质,尽管数字人播报的新闻都是真实准确的,但当某个新闻事件主要由数字人主播播报时,人们会不会产生困惑和不信任?数字人缺少温度、情感的播报会不会让新闻失去应有的力量?同质化的数字人播报会不会让新闻失去色彩和生命?大规模采用数字人,会不会导致媒体从业者就业机会缩减,尤其是那些从事基础播报和编导工作的媒体人?这些都涉及如何高效、规范、合理、科学地使用数字人的问题。

    如果将数字人作为标配应用于日常新闻的报道、政策法规的播报,必须在显著位置始终标识“此新闻由数字人播报”或“此主持人为AI主播”,必须明确告知公众哪些是算法生成的内容,哪些是人类记者的现场采访和深度报道,不能因为数字人的出现和使用让公众质疑新闻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怀疑新闻的真实来源和编辑过程。

    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国青年报7名数智主播的使用方式和场景值得研究和借鉴。他们没有简单地制作一个标准化的、适用于所有场景的数字人,而是以中青报7名专注于不同领域的记者为原型进行打造,打造后的数字人更像记者的数字分身,真人记者在现场提问题、作报道、讲故事,数字人分身在后方编辑稿件、出镜播报,真正让媒体人成为能写能编能播的全媒体人。而且,每一个数智主播背后都是由青年语料库大模型训练而成,都拥有一个装载着与青年有关的高质量数据的“智慧大脑”。这个也可以看作大模型传播生态下的青年小模型,是大模型的垂类应用。

    至于政务新媒体、多语种多语言场景,倒是应该多使用数字人作为主播。政务新媒体、不同语种、不同语言可以根据政府、行业、语种、语言的特点和特色定制化打造出形象、声音与自身调性相吻合的一个或多个数字人或数字主播,在多个政务渠道上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信息、政策和政务服务指导,满足公众随时获取政务信息和服务指南的需求。多语种、多语言、手语播报等场景的应用可以对更多人实现无障碍传播,减少人工成本,还可以避免人为因素导致的信息差错或遗漏。特别是政务机构,尤其需要利用数字人的多语言功能,将政务信息、文化历史、旅游信息等进行国际传播,展示城市形象,扩大国际知名度。

    数字人作为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产物,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是新质生产力的一种创新实践。但是,新闻传媒有其特殊性,对于数字人、数字主播的运用,还是要严谨、审慎、合规,要秉持适宜、适度的原则,更要保持人文关怀,不能让数字人取代人类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的角色。